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大人物說了算?李家同不這麼想!從28篇經典演說帶你重新解讀大人物、學思考!


活動區時間:2010-12-13~2011-01-31

大人物,說了算?他們的言論都是值得相信的嗎?
李伯伯可不這麼想,因為他看出不一樣的地方!

歐巴馬經常引用、全美大學生都在讀的28篇經典演說──這樣李伯伯要另闢新解,帶你勇敢挑戰大人物的思維!

.啥?《美國獨立宣言》宣稱「人人生而平等」,其實一點都不平等?

.美國到現在沒有全民健保,原來是一篇討論政府的言論所造成的?

.希特勒是憑著什麼魔力,讓德國人視他為救世主?

.愛因斯坦提議發展原子彈,卻堅決反對氫彈?

.伏爾泰當初為何冒著生命危險說出:「我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這句世界名言?

.諾貝爾和平獎是由無法和瑞典和平共處的挪威來頒發?

.為何1962年10月27日差點是世界末日?

.清朝末代皇帝將政權交給「大中華民國」,而不是孫中山所主張的「中華民國」?

.林肯發表著名的《蓋茲堡宣言》之後異常懊惱!覺得自己的演說一無是處?

從華盛頓到柯林頓等28篇經典的近代名人演說,李家同將精采剖析這些大人物的言論思想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命運, 甚至是世界的潮流。


【作者序】

為何我們要知道大人物的想法

李家同

雖然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都是民主國家,但我們能真的掌握我們的命運嗎?恐怕誰都會承認人類的歷史仍然是大人物寫的,如果政府領袖用對了經濟政策,我們就可以過舒服的日子,如果領袖的經濟政策是錯的,我們也只能摸摸鼻子,自認倒楣。我們普通老百姓都痛恨戰爭,但是世界上一直有戰爭。歷史上任何一場戰爭,都是大人物發起的。雖然人類很多的災難是大人物所造成的,人類的幸福也常常是大人物造成的。過去,歐洲一直是殺戮戰場,法國和德國就在最近還是發生過好幾次戰爭,最後一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無數的德國和法國人民在戰爭中喪生。現在,歐洲聯盟成立了,不僅德法兩國人不再害怕戰爭,整個歐洲都在享受和平所帶來的繁榮。這種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和平與繁榮,完全是靠幾位重要政治家的智慧和遠見。

  人類之所以進步,也不是我們小老百姓的功勞,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偉大的先哲,他們的想法給人類指出了正確的方向,帶給了我們光明,比方說,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我在國中時就念過這一段,現在已是七十幾歲的老翁,卻仍然覺得這些話有道理,尤其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最有道理,我們對老人有所照顧;對壯年人,希望他們都有工作;對孩子,我們給他們義務教育;對所有弱勢的人,我們要給他們特別的幫助。在我們的國家,這些都已實現了,可是說起來慚愧,我們也是近幾年才做到的,而且也沒有做到十全十美。

  對於教育,孔子說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我們誰都知道這兩句話,但是說實話,我們還是沒有能真正做到「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我們雖然實施了常態分班,其實仍舊放棄了程度較差的孩子。因材施教是更加不用談了,每一個班級中總有程度相當差的孩子,我們根本不管他們的程度在那裡。有的孩子連減法都不會,我們卻在教他們分數的加減乘除。

  歷史上的大人物的確對我們影響極大,我們腦海中都多多少少存有儒家思想,西方國家中的人民也會有耶穌基督的思想,伊斯蘭教國家的人民更是堅守穆罕默德的想法。我們現在世界上很多的問題,都與歷史上大人物的思維有關連。如果我們希望自己成為有學問的人,實在很有需要知道他們究意是怎麼想的,很可惜,我沒有能力知道秦始皇、漢高祖、成吉思汗這些人在想什麼,可是近代大人物的想法就容易得到了,比方說,《毛語錄》應該算是毛澤東的想法,可是他到底怎麼想的?也許我們不妨看看他寫的詞: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昔秦皇漢武,略疏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我小的時候就看過這一段,當時我就嚇壞了,因為我沒有想到二十世紀的中國又出了一個有帝王思想的大人物。果真,中國大陸發生了很多大的災難。這些災難當然都與毛澤東的帝王思想有關。

  這一本書的做法是找一些近代大人物的演講或文章,畢竟比較現代的大人物都不能保持神秘,必須讓大家知道他們的想法。


比爾‧柯林頓

贏得滿堂彩的不光彩演說: 《我深感抱歉》I
《我深感抱歉》I am profoundly sorry 1998
比爾.柯林頓 Bill Clinton

李伯伯這麼想

尼克森下臺的演說是毫無道理的,可是至少比柯林頓總統為自己辯護的演說還好一點,我認為柯林頓總統之所以能夠躲避參議院的彈劾,充分表示美國的道德水準直線往下降,如果將時光倒退一百年,我相信美國人民大概不會原諒柯林頓總統在白宮所做的不可告人之事。

精華摘錄

這案子已曠日費時、花費甚鉅,波及太多無辜民眾。而這件事情攸關我自己以及我最愛的兩個人: 我太太跟女兒,與上帝。我一定要把事情做對,我也準備不惜任何代價完成。

對我個人而言,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但是……這畢竟是我的私事,而我打算與我家人重拾家庭生活,這是我的家事,與他人無關!

就算是總統,也有私人生活。現在該是停止對個人窮追猛打、刺探他人隱私、重回國家正軌的時候了!我國已經為此分心太久,為此,我願意負完全責任。這是我能作到的事情。現在是繼續國政的時候—早就應該如此了。

我們現在有重要的工作要進行:把握重要的契機、解決真正的問題、面對真正的安全問題。所以就在今晚,我懇求大家換掉話題、忘掉過去七個月以來狗屁倒灶的事情,把注意力轉移到美國在下個世紀將要面對的挑戰與願景吧!

(英文原文)

I Am Profoundly Sorry Dec 11, 1998
Bill Clinton

This has gone on too long, cost too much and hurt too many innocent people. Now, this matter is between me, the two people I love most—my wife and our daughter—and our God. I must put it right, and I am prepared to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do so.

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o me personally. But it is private, and I intend to reclaim my family life for my family. It’s nobody’s business but ours.

Even presidents have private lives. It is time to stop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destruction and the prying into private lives and get on with our national life. Our country has been distracted by this matter for too long, and I take my responsibility for my part in all of this. That is all I can do. Now it is time—in fact, it is past time—to move on.

We have important work to do—real opportunities to seize, real problems to solve, real security matters to face. And so tonight, I ask you to turn away from the spectacle of the past seven months, to repair the fabric of our national discourse, and to return our attention to all the challenges and all the promise of the next American century.
 
這篇演說是柯林頓總統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在面對參議院彈劾投票前夕對全美民眾發表的電視演說,雖然這場演說的內容並不包含任何勵志意義或是啟發價值,但是在說話的技巧方面,這卻是值得參考的精采演說。

柯林頓在這場演說中帶著愧疚的神情及語調,他很想為自己辯解,但是他還是非常誠懇地公開向美國民眾說了聲抱歉,成功爭取到大家的同情,最後他又話鋒一轉,讓這演說轉變成一場鼓舞美國人奮發向上、鏗鏘有力的精采結尾。

這場演說跟尼克森在一九七四年八月八日發表的辭職演說有些類似,因為時空背景都是美國總統面對彈劾危機時所發表的演說,但是卻因為柯林頓與尼克森在先天、後天上的種種差異,加上尼克森始終不願意說抱歉,而柯林頓卻是充滿誠意的抱歉,所以讓柯林頓這場演說異常地成功,不但民調支持度爆增三十幾個百分比,還讓他躲過了參議院彈劾。

在介紹柯林頓演說的時空背景時,我們要先介紹一下如何彈劾一位美國總統?在制度安排上,先由眾議院提出彈劾案,然後再交由參議院表決。尼克森當年是在眾議院即將提出彈劾案之前匆匆辭職,而柯林頓卻是在參議院表決彈劾案之前發表演說來挽回頹勢。

造成美國眾議院提出柯林頓彈劾案的主因是陸文斯基事件,因為一九九八年柯林頓與白宮女實習生:莫妮卡‧路文斯基(Monica Lewinsky)的性醜聞案曝光,而柯林頓一開始斬釘截鐵地否認,但是隨著關鍵證據曝光後,柯林頓只好承認自己撒謊,想要大事化小地道歉了事。不過對柯林頓異常憎惡的共和黨人卻逮住這個機會、將柯林頓扣上刑事偽證罪和妨礙司法罪這兩頂大帽子大帽子、想要小事化大地提出彈劾案,讓柯林頓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面臨彈劾的總統。

由於柯林頓這場精采絕倫的電視演說,成功地讓美國民眾回心轉意,所以讓柯林頓平安度過參議院彈劾投票危機,而且也讓美國民眾對於窮追猛打的共和黨產生了厭惡感,所以之後的美國期中選舉,共和黨選得十分不理想。

為何平平是發表跟彈劾有關的演說,尼克森與柯林頓卻獲得截然不同的待遇呢?為何尼克森的演說越講越糟、越講越讓聽眾牢牢記住他的不是,而柯林頓卻正好相反呢?原因有二。

首先,尼克森並沒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說出任何抱歉的話,但是柯林頓卻非常誠懇地向全美民眾道歉。再者,柯林頓在八年總統的任內,醜聞雖然不斷,他的道德操守也飽受質疑,不過他的政績卻擁有相當不錯的政績。

柯林頓的「新中間路線」(Middle Way),讓他創造美國長達八年的經濟繁榮,不但讓美國財政收支平衡得以實現,還創造了五千六百億美金的國庫盈餘。再者,柯林頓拜網路科技成熟之賜,也讓美國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儘管在柯林頓執政末期,美國科技業股票重挫,但是直到現在,美國高科技產業在全球的巨大影響力卻始終未減。

在柯林頓總統任期結束的時候,他甚至還享有65%的超高民意支持率,這也創下了二戰過後,美國總統卸任時的最佳紀錄。總而言之,一位政治人物是否受人民支持,經濟好壞依舊是最大的決定因素,但是再怎麼說,陸文斯基事件永遠是柯林頓這輩子的痛,就算一九九八年十二月這場道歉演說最後贏得了滿堂彩,卻永遠是柯林頓這一生最不光彩的演說。


諾貝爾遺囑

好事多磨的遺愛:《諾貝爾遺囑》Alfred Nob

《諾貝爾遺囑》Alfred Nobel’s Will 1895
阿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

李伯伯這麼想
這份遺囑是瑞典人諾貝爾寫的。從此以後,諾貝爾的物理,化學,生理與醫學,文學,以及和平獎都接受人類的重視。後來又新增了經濟獎,但有趣的是,這些得獎大師都沒能預料到二○○八年的金融危機。

精華摘錄
本人經過審慎考慮之後,關於我死後財產做出以下分配,下文是關於處理我死後所留下的財產遺囑:
我所遺留的所有有形的資產應以下列方式處置:由遺囑執行人將現金投資於安全可靠的有價證券上,並以這筆資金成立基金會,以每年所得的利息獎勵在前一個年度為人類帶來最大貢獻的人。上述之利息應均分成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給在物理學領域擁有最重大發現或發明的人
一份給在化學領域擁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
一份給在生理學與醫學領域擁有最重大發現的人
一份給在文學領表現出理想主義、且有最優良作品問世的人
最後一份給調停各國糾紛、廢止或縮小目前軍備規模,並對和平會議或和平組織盡最大、最好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物理獎和化學獎由斯德哥爾摩瑞典科學院頒發;醫學和生理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頒發;文學獎由斯德哥爾摩文學院頒發;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舉產生的五人委員會頒發。
我在此特別聲明,獲獎候選人的國籍並不列入考慮,也就是說,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地納維亞人,只要誰最符合條件、誰就應該獲獎!

(英文原文)

Alfred Nobel’s Will Nov 27, 1895
Alfred Nobel


I, after mature deliberation, declare the following to be my last Will and Testament with respect to such property as may be left by me at the time of my death:

The whole of my remaining realizable estate shall be dealt with in the following way: the capital, invested in safe securities by my executors, shall constitute a fund, the interest on which shall be annually distributed in the form of prizes to those who, during the preceding year, shall have conferred the greatest benefit on mankind. The said interest shall be divided into five equal parts, which shall be apportioned as follows:

One part to 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r invention within the field of physics; one part to 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chemical discovery or improvement; one part to 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within the domain of physiology or medicine; one part to 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 produc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 in an ideal direction; and one part to 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 done the most or the best work for fraternity between nations, for the abolition or reduction of standing armies and for the holding and promotion of peace congresses.

The prizes for physics and chemistry shall be awarded by the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that for physiological or medical work by the Caroline Institute in Stockholm; that for literature by the Academy in Stockholm, and that for champions of peace by a committee of five persons to be elected by the Norwegian Storting.

It is my express wish that in awarding the prizes no consideration whatever shall be given to the nationality of the candidates, but that the most worthy shall receive the prize, whether he be a Scandinavian or not.

這篇文章並不是演說,而是一份遺囑。但是這份遺囑非同小可,它催生出人類史上最偉大殊榮:諾貝爾獎的誕生。
或許大家都對諾貝爾先生這份遺囑的內容耳熟能詳,不過卻不太清楚這份遺囑的背後其實充滿著爭議與法律陷阱,這導致諾貝爾死前的迫切遺願——諾貝爾獎——好事多磨,一直拖到他逝世五週年後才得以實現。

諾貝爾寫完這份遺囑後不到半個月,就因為心血管宿疾,在他的義大利豪宅中與世長辭,他過世之後,遺囑執行人索爾曼就按照約定、對外公布了諾貝爾這份唯一有效的遺囑,但是卻意外地引起瑞典各界強烈反彈,社會輿論譴責諾貝爾的遺囑「非常不愛國」。
造成軒然大波的主要原因就是出自於遺囑中諾貝爾特別聲明的這段文字:「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地納維亞人,只要誰最符合條件,誰就應該獲得這筆獎金!」瑞典報紙的社論認為諾貝爾身為瑞典人,他卻不把他的遺產捐贈給瑞典,絲毫沒有考慮到瑞典的利益。
再者,諾貝爾的遺囑要求瑞典承攬這個獎項的頒獎工作,這無疑是為瑞典人找麻煩。更重要的是,諾貝爾根本沒有給瑞典人或是斯堪地納維亞人(斯堪地納維亞人包含瑞典人、挪威人與丹麥人)獲得此筆獎金的優先權,這顯示諾貝爾是一位自私自利的「不愛國者」。

另外諾貝爾在遺囑中特別點名瑞典科學院,希望該機購可以負責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得主的評選,但是瑞典科學院卻絲毫不領情,該院院長不但拒絕參加會議,而且還強烈主張諾貝爾的財產應該捐贈給瑞典科學院。
此時諾貝爾非常在意的和平獎也出了大問題!因為諾貝爾的遺囑中特別交代和平獎由挪威議會來負責評選,但是當時瑞典與挪威之間的關係如同水火,瑞典人怎麼會願意把一個名為「和平」的獎項交給跟他們不能「和平」相處的挪威人來頒發呢?
於是乎,諾貝爾原本立意良善的遺囑居然引發了瑞典社會的一致反彈,最後各界開始挑這份遺囑的法律漏洞,首當其衝的就是諾貝爾的國籍問題,因為諾貝爾的背景非常複雜,他是當時非常罕見的國際人。

諾貝爾出生於瑞典,但在他五歲時由於父親經商失敗,移民至俄國重起爐灶,讓諾貝爾的童年在俄國度過。成年之後的諾貝爾為了科學研究,又在英國、法國、德國與美國待了很長的時間,他不但學會各國語言,而且還非常精通!堪稱十九世紀最有語言天才的企業家。
英國是影響諾貝爾最大的國家,因為他仰慕英國詩人雪萊與拜倫,所以諾貝爾遺囑裡才會出現文學獎與和平獎。在諾貝爾發跡之後,他的公司遍及二十個國家,讓他繞著地球跑。雖然諾貝爾晚年定居於義大利,最後也病逝於義大利,但是嚴格說起來,他這輩子待在瑞典的時間真的非常非常少!

諾貝爾遺囑的法律問題足足吵了將近三年,在遺囑執行人索爾曼的努力之下,瑞典國王終於在一八九八年五月宣布諾貝爾遺囑生效,結束一切紛擾,瑞典國會也在一九○○年六月通過諾貝爾基金會章程,決定在諾貝爾逝世五周年(一九○一年十二月十日)頒發第一屆諾貝爾獎。
第一屆諾貝爾獎的五位得主分別是德國物理學家倫琴(Röntgen),他以發現X射線而獲獎、荷蘭化學家;范托夫(Van ’t Hoff)則以溶液中的化學動力學法與滲透壓規律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發明治療白喉的血清療法的德國醫學家貝林(Behring)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肯定。至於諾貝爾最念茲在茲的文學獎與和平獎,由理想主義色彩濃厚的法國作家普呂多姆(Prudhomme)脫穎而出,和平獎則頒給了創立國際紅十字會的瑞士銀行家杜南(Dunant)。
 

不過以上五位諾貝爾得主還真的沒有一位是瑞典人或斯堪地納維亞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