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區時間:2010-12-14~2011-01-31
《80/20法則》作者理查.柯克最新力作:超級關係
現今高科技時代,人與人的連結程度愈高,網絡效應也愈明顯。而在網絡特有的集中效應之下通常只會出現少數的大贏家,因此,掌握了網絡的規則,就能掌握成功的機會。
本書探討了網絡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各種影響與運作模式,剖析學術理論背後的意涵,例如「六度分隔理論」以及「小世界觀」,也針對「長尾理論」提出顛覆性的獨到觀察與看法。而網絡也直接影響了個人生活,個人該如何形塑自己的網絡,以及面對不同網絡時的取捨,都是成功人生的重大課題。
構成網絡的三項元素:
■ 強連結(Strong links):親密的家人與朋友關係。
■ 弱連結(Weak links):泛泛之交,不太熟悉的相識者。
■ 社群(Hubs):個人所參與的或大或小的團體或組織。
柯克指出:弱連結將帶來寶貴的知識、機會與創新;而一般人倚賴最深的強連結反而是往前邁進的阻礙。另一項更驚人的發現:企業界的網絡主要是由握有超級關係的人脈王所形塑的,對市場結構、策略與產業政策具有深遠的意義。而這些個人與企業雖只是極少數,卻能創造出不成比例的巨大連結,為我們搭起一座橋樑,通往相距遙遠、非常不同的社會角落,讓世界變得更小,讓大家更能看到世界的豐富多元。
掌握網絡法則,你也可以是左右社群關係的超級人脈王。
作者簡介
理查.柯克 Richard Koch
暢銷書《80/20法則》作者,本身也是一位成功的創業家,擔任歐美各大企業策略顧問二十餘年,曾任波士頓顧問集團(BCG)顧問,也是貝恩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的合夥人之一,之後成立了LEK顧問公司,以「明星事業」的概念,尋找高成長市場裡規模最大的公司,開展了另一個利潤更為豐厚的企業購併(M & A)市場。他也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以獨特的見解提出震撼性的精闢觀察。
葛雷格.洛克伍德 Greg Lockwood
早年曾在加拿大《汽車買賣》雜誌(Auto Trader)服務,洞察出買賣市場交易機制的微妙網絡。之後投入創投業,投資了博彩交易公司振興(Flutter),最後與理查.柯克投資的另一家博彩交易公司比發(Betfair)合併,本書的兩位作者因而結識。
內文連載
企業如何善用弱連結獲
你是否曾經在孤立的小鎮居住過?裡面每個人都互相認識──或甚至互相有親戚關係──隱姓埋名絕對不可能。在這種環境裡,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可能很牢固,但也可能抱持幾世難解的仇怨。不只是個人,有時甚至讓家族或更大的群體陷入分裂。維洛那(Verona)是最典型的例子──那是《羅密歐與茱莉葉》發生的背景。一個小鎮如果沒有成長──亦即沒有新血加入──人們可能變得過度親近,心胸狹隘,無法寬容異己。即使這些問題都能夠避免,恐怕也會變得非常無趣──至少對於有心擴展領域的人是如此。
一個人口穩定的小鎮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強連結太多,弱連結太少。人與人的關係以家庭及朋友為主,幾乎排除任何偶發的、新的弱連結,也就很難產生新的資訊與做法。
大城市則恰恰相反;城市是弱連結的巨大溫床,很容易成為創新活動的精彩核心。 我們是否可以用同樣的觀點來探討工作與企業?職場上的弱連結、強連結與創新有什麼關連?哪些因素是創新的助力與阻力? 依據我們對網絡的認識,應該只有一種情況最有利促進創新與市場的成長──那就是存在大量的弱連結可以串連不同的世界(亦即當弱連結的數量超過強連結時)。
新公司很符合這些敘述,因為多數新公司都非常倚賴外在的弱連結。新公司通常總有一部分重要的構想來自外界;員工在公司的資歷當然都很淺,因此與舊公司還保有一些連結。成熟的公司通常已發展出較固定的聘雇模式(不論聘雇對象是機構或個人),相較之下,新事業的員工比較多元化(來自不同的公司與背景)。在新事業裡,很多關係還沒有時間形式化,僵固成為強連結,固定的企業階層也還未形成。基於這些理由,新事業擁有的弱連結比例一般高於成熟的企業。當然,新公司也可能因其他條件展現很高的創新力──創業者本來就必須有能力開創新的領域,才可能起步與生存。但我們還是認為,大量的弱連結有很大的助益。
我們認為小公司的弱連結相對也比大企業多。小公司比較可能將部分業務外包,而非仰賴內部統籌一切。小公司的層級通常較少,較容易受到外在隨機出現的因素影響。此外,小公司的業務量較少,工作性質不是那麼專門或特殊,而一般性或涵蓋範圍較廣的工作比大企業的工作更可能產生弱連結;相對的,大企業會運用分工與自動化來壓低單位成本。試想汽車裝配線上的作業員擁有的弱連結一定很少,相較之下小型修車廠的經理便多很多,他除了要修車,還要與顧客及供應商互動、記帳等等。正在成長的小公司會遭遇各種起伏變化,內部職位常須重新界定與輪替,整個環境較有彈性,也因此人際關係比較沒有時間僵化。
還有一種情況較有利弱連結發展:同一個城市或地區裡有很多公司(有些屬於不同的產業),人們經常轉換工作,不同公司的員工之間有較多的社交接觸。在這種情況下,知識與技能的交互激盪有利促進創新與市場的成長。同樣的道理,當大學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促進創新及知識移轉的非學術來源(如顧問)之間,存在頻繁的非正式連結,那麼創新活動便會更加蓬勃發展。
反之,依據前文關於強連結的解釋,當企業將重心放在內部且作風比較神祕─一切只仰賴自己人,不願與外界分享或向外界學習──創新活動將難以發揮。我們可以合理推斷,這類企業通常規模較大,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因而很弔詭地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
但我們是否能找到有力的證據支持這些假說?其次,強連結與弱連結的表現模式是否有些地方讓人驚訝或與直覺判斷相違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