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Great House《愛的歷史》作者妮可.克勞斯2010問鼎美國國家書卷獎新作


活動區時間:2010-11-30~2011-02-15

四段跨時空故事,層層疊疊,壓藏在這微小空間…

★ 2010美國國家書卷獎文學類決選名單
★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10百大好書Best Books of 2010
★作者獲《紐約客》(The New Yorker) 雜誌選為北美最傑出新生代作家
Bend a people around the shape of what they lost, and let everything mirror its absent form.
---摘自《Great House》

一張桌,十數個大小不一的抽屜,
壓藏跨越三地的秘密。

這張桌曾屬於神秘失蹤的智利詩人,輾轉成為隱居美國小說家的寫作桌,廿五年來安穩立於書房一隅,似將理所當然地與房間一起腐朽,直到自稱智利詩人女兒的女孩出現,桌與小說家再也難以相互依存如昔…

海洋彼端,耶路撒冷,一名骨董家具商正重拾父親先前遭納粹竊取的研究。另一名倫敦男子在垂死妻子的文件中,發現藏有駭人秘密的一縷髮束…

作者妮可.克勞斯(Nicole Krauss)在這本新作《Great House》,再度展現如前作《愛的歷史》(The History of Love) 精湛的跨時空多線敘事能力。《Great House》裡發生在智利、倫敦、耶路撒冷幾段破碎故事,因為這張桌產生了交集,埋下關於戰爭、死亡、回憶的印記,同時跟著接踵而來的人事物交互堆疊、產生新意義。


內容簡介

During the winter of 1972, a woman spends a single night with a young Chilean poet before he departs New York, leaving her his desk. It is the only time they ever meet. Two years later, he is arrested by Pinochet’s secret police and never seen again. Across the ocean, in the leafy suburbs of London, a man caring for his dying wife discovers a lock of hair among her papers that unravels a terrible secret. In Jerusalem, an antiques dealer has spent a lifetime reassembling his father’s study, plundered by the Nazis from Budapest in 1944; now only one item remains to be found. Connecting these lives is a desk of many drawers that exerts a power over those who possess it or give it away. And as the narrators of Great House make their confessions, this desk comes finally to stand for all that has been taken from them, and all that binds them to what has disappeared. Great House is a story haunted by questions: What do we pass on to our children and how do they absorb our dreams and losses? How do we respond to disappearance, destruction, and change? Nicole Krauss has written a soaring, powerful novel about memory struggling to create a meaningful permanence in the face of inevitable loss.

作者簡介

  Nicole Krauss is the author of the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The History of Love, which was published by Penguin in 2005. It won the William Saroyan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Writing, France’s Prix du Meilleur Livre Etranger, and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Orange, Medicis, and Femina prizes. Her fiction has been published in The New Yorker, Harper’s, Esquire, and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and her boo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thirty-five languages. She lives in Brooklyn, New York.



最新一集的尋寶記來啦!小學生最愛看的知識漫畫《瑞士尋寶記》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1-01-10

內容簡介

手的行動,特別不按牌理出牌!

  布卡在瑞士首都伯恩旅行時,糊裡糊塗遇上在瑞士建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寶物被調包的事件!他與少女阿奈特只好展開刺激的尋寶之旅!然而,原本看似新手的竊賊們,卻不斷展開出乎意料的行動,讓原本自信滿滿的尋寶王布卡彷彿在瑞士白費力氣般……在覆蓋著美麗白雪的瑞士阿爾卑斯山中,布卡的尋寶任務是否能夠成功呢?

本書特色

  1.了解瑞士的獨立史精神

  2.認識多語國家的課題與多元性

  3.鼓勵孩子學習堅毅與勇敢的特質

作者簡介

Gomdori Co.

  Gomdori為熊寶寶的意思,Gomdori co.是聚集了一群希望如熊寶寶一樣受到小朋友喜愛的韓國故事作家工作室。在寫作過程中,每個領域都由不同的專業作家負責,希望為小朋友提供更豐富的知識,帶領小朋友進入更有趣的想像空間。作品除了《世界歷史探險系列》外,另有《科學實驗王系列》等。

繪者簡介

姜境孝

  西元1988年踏入韓國漫畫界,在世界漫畫博覽會中獲獎。作品有《世界歷史探險系列》、《比爾蓋茲創造的電腦神話》、《我的第一本科學漫畫書》,其中《冰河歷險記》曾於西元2002年獲頒大韓民國漫畫出版大賞。


作者序

瑞士人正是因為生活環境的艱困,而培養出堅毅的精神!

  阿爾卑斯少女海蒂、美麗的冰河湖水、滋味奇妙的起士和起士火鍋、在靜謐的院子中響起的「約德爾調」……等,在我們的印象中,瑞士是個豐饒且和平的人間樂園。然而,瑞士並非平白無故獲得這樣的風饒景象,他們絕大部分的領土都位於險峻的地形上,也沒有特殊的資源,一直到中世紀為止,都還名列歐洲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如果說瑞士之所以能夠累積現今的財富,是因為在其他國家的戰爭中獲得利益,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雖然和平的國家瑞士,竟然以參與戰爭的方式來賺錢,聽起來似乎讓人覺得有些矛盾,但瑞士的國民百姓平日都會接受相當完善的軍事訓練,無論何時,只要遇到緊急情況,都能夠立刻投入實戰中,這點也相當令人驚訝。在瑞士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背後,隱藏著一段與現在這種和平景象截然不同的歷史,由於瑞士周遭強國環伺,所以從西元前開始,就不斷遭受許多異族入侵,從西元1291年的路特力平原的同盟開始,瑞士就不斷為了自由與獨立而和周遭的國家相抗衡。為了守住好不容易獲得的自主權,他們才會以自我防衛,來守護國家的和平。

  為了迎接建國紀念日,瑞士首都伯恩的人們正在忙著進行慶典的準備。然而,活動所需要的「路特力同盟誓約書」卻遭人刻意調包了!恰巧這個時候,布卡跟著叔叔來到了伯恩,而布卡也在糊里糊塗的情況下,負責了這個事件。後來,他便和為了賺取旅費的瑞士少女阿奈特約好,要在一星期內找出寶物。幸虧犯人是一些接二連三留下線索的新手罪犯,所以這次的事件看起來似乎能夠輕易解決。

  但是,如果尋寶過程太容易的話,我們可愛的尋寶王布卡,應該會覺得很無趣吧?各位也和布卡、阿奈特以及搗蛋鬼犯人們,一起到瑞士美麗的大自然中冒險吧!

2010年9月
作者 Gomdori co. & 姜境孝


癌症之書,世紀末病症的身世之謎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1-01-17

Biography:作者簡介

有一天,我的胃癌病人問我:「你能不能告訴我......

「我已經準備好要跟病魔宣戰了,但你能不能告訴我,我要對抗的究竟是什麼東西??」。作者說,「我發現自己無法回答這個單純的問題,我也找不到哪一本書,哪一個網站,哪一個人可以指引我的病人,讓她得到更好的回答。」,於是,撰寫這本書的想法逐漸在他心裡成形。

本書作者穆卡其教授(Siddhartha Mukherjee)專精於腫瘤學,目前執業於哥倫比亞大學附屬醫院,也是該學院的助理教授,他曾是羅德學者,畢業於史丹佛大學、牛津大學以及哈佛醫學院,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自然雜誌,新共和等…… (文/費濟斯)


About the Book:書籍簡介

癌症與人類的對抗史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很多人以為癌症是現代文明病,事實上,在四千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學者就發現癌症的病徵。有史以來,癌症一直與人類相伴,在人均壽命延長的今日,可以預見,未來將有50%的人口死於癌症。

而癌症在醫學上的發展卻是相當晚近,一直到19世紀末,美國病理學家Sydney Farber才偶然發現現代化療的成效。同時間,Halsted教授卻主張激進的外科手術,不只切除腫瘤,還有相鄰的肌肉組織以避免腫瘤的復發,即使患者倖存癌症及手術療程,卻必須面對殘缺不堪的肢體。而今日的癌症治療,已經進步到放射治療、細胞生物學,以及穆卡其教授本身致力研究的標靶治療。

癌症醫學的發展過程,卻充滿了意外,現代化療其實起源於19世紀的德國染布工業,當地科學家發現化學染色有特異性(只會將特定的細胞染色),依此發展出後續化療的想法(只會殺死特定癌症細胞的化學藥物)。而真正能應用於化療的化學成分,其實取用於二次大戰中,目前已被禁用的化學武器:芥子氣(Mustard Gas),科學家發現芥子氣只會攻擊骨髓中的白血球,隨後被Farber試驗於治療兒童白血病而獲得重大進展。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完整紀錄人類對抗癌症的努力,除了現代醫學層面,還有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化。這是第一本詳細探討癌症領域的科普書,未上市就已經引發廣泛討論。深入淺出的內容,伴隨作者在癌症專業領域的研究,每一天,都往徹底了解癌症更邁進一步 。


(文/費濟斯)



兒童藝術展,從玩中學開啟孩子藝術之眼!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31

巴黎 愛戀 香頌 第三話 Paris Amour Chanson Part III│法蘭西浪漫新香頌精選等,浪漫價全面特價288元起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31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窺視,高以翔的輕熟男心事。記得他曾經對你許下的承諾……《高以翔│巴黎遇見你》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31


內容簡介

窺視 高以翔的輕熟男心事
在與他談了那段只有0.01距離的戀愛之後,
他希望你還可以再靠近,知道他更多內心的渴望與感受。

  極品型男高以翔最真誠的單身日記

  他看似完美地不可接近,但他想要的其實只是一段簡單平凡的關係
  他每天接觸令人眼花撩亂的人事物,但他在等待的,始終是那個懂他的人

  想愛高以翔,請進入他安靜的情感世界,解讀他內心的情感語言,因為:
  「簡單且平凡,就是他愛一個人的方式」

  還記得上一次,高以翔曾經對你許諾過,
  他最想要做的事就是「跟你一起去歐洲」,
  距離承諾的525600分鐘後,他想實現自己的諾言。

  雖然在這些流轉的時空裡,他還沒來得及在愛情裡遇見你,
  但是,這是屬於他曾經寫下的承諾。

  於是,在蒙馬特街邊的咖啡廳
  高以翔親筆寫了一張給你的明信片
  《Je veux te voir ? Paris》
  他說:『我想在巴黎遇見你。』
  然後可以與你分享他在過去365天中
  所有經歷過的歡笑、眼淚、渴望與等待……

本書特色

  高以翔性感入鏡,展現輕熟男魅力。

  內心私密情事大公開。

  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讓你更近距離認識高以翔。

  隨書附贈浪漫巴黎寫真拍攝花絮.高以翔首支單曲「不要你的愛」。

單曲介紹

  了解高以翔,你可以用眼睛,看見他的性感;用心看,他字裡行間的生活故事;也可以用耳聽,他內心世界的情感音頻。那些說不出來的,他期待用歌聲告訴你。

  知名音樂人鄔裕康、方炯鑌、陳子鴻、陳冠甫聯手打造
  高以翔首次唱出自己,在愛與不愛之間中的混亂掙扎。

《不要妳的愛》

  在我們之間擠進了另一個人影
  他讓妳的笑容變得有距離
  我努力用自在的聲音表情
  為了讓自己進入一個 最難詮釋的角色

  妳哭著說著你們的新感情
  卻又更用力的把我扣在妳手裡
  我用詼諧的語氣 要妳相信
  每個舊愛 都會退位成朋友
  不要妳的愛
  沒什麼好難過 好混亂(不難過 不混亂)
  我把發抖的手藏進口袋
  埋了起來

  不要妳的愛 是要你們愛得輕鬆簡單
  而我的鼻酸 不是因為我的心酸

作者簡介

高以翔

  英文姓名:Godfrey
  生日:9 / 22
  星座:處女座
  血型:O型
  身高:195公分
  體重:90公斤

  廣告代言:SAMSUNG手機、海倫仙度洗髮精、Crest牙膏、幸運草金飾、德芙巧克力、威寶電信、chop saver護唇膏

  戲劇作品:《天堂來的孩子》、《鬥牛,要不要》、《戀愛女王》、《我要變成硬柿子》《女人不壞》、《桃花小妹》

  寫真圖文書:《戀愛0.01的距離》



我縱身一跳!來到這幻想世界。--銘顯文化全書系 79折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31

愛木者必讀的Wood提案!創意人必知的Good設計!《設計木生活LaVie Wood》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31

每一個愛木者必讀的Wood提案!每一個創意人必知的Good設計!

用源源不絕的木作靈感,打造溫暖素樸的手感空間!

木頭不僅催化綠色經濟,還能將平庸的空間變得溫潤感性。它更能成為經典,主導不退流行的傳承。當物件與家具能不斷流傳,保持綿長的使用年限時,也就是最有保存價值、同時也最為環保的生活器物!連星巴克在2010年開設的紐約旗艦店,也都首度突破過去三十年來的空間風格,除了原先的木桌椅之外,櫃檯的檯面、櫃檯後的櫥櫃、椅子框架、佈告欄……幾乎可被改造的部分,全部都使用了農場再利用的白橡木。讓人驚覺,以木頭為主的風格空間,不僅只是視覺上的重點,更是一種最摩登的時尚經濟學。   

La Vie Wood 設計木生活特刊,表現出這個時代最主流的「木時尚態度」,從各方面發掘出喜歡木頭的人,會怎麼打造╱設計自己的木空間?當老藝匠進入新設計市場╱當以木頭為主題的居家設計、辦公室與商業空間成了主流生活藝術╱當木頭家具、家飾品變成代代相傳的經典……。木設計已經陪你生活,更延續及表現出獨一無二的美學態度。


內文試閱

年輕木藝術家的私空間-生活中會用到的東西,都自己做

愛木頭的人,最極致的狀況不是只買木頭家具而已,要自己做。親近它、改變它而更有意思。木藝術家「木子到森」,如果說他作品有著質樸的療癒力量,那都是因為他熱愛「真實生活」的緣故。  

年輕的木工老師Dozen,在網路上有一批粉絲,過去在虛擬的空間裡等待「木子到森」工作室的成立,現在則跟著他的生活路徑尋寶。實際進入了位在台南的「木子到森工作室」,這裡也是Dozen的家。在這個空間裡,發現有意思的手作物和設計品還真是不少。  

「木子」是他的姓,「到森」是英文名字,「木子到森」一看就覺得是跟「木頭」脫不了關係的事。跟其他木工老師相較起來,Dozen還年輕,樣子看起來也很青澀,與其給他「手作木工老師」的頭銜,不如說他是木藝術家。放在工作室裡的每一件作品,信手拈來都是故事,Dozen說,「在我作品中的角度和線條,都是有意義的。就像刺青一樣,選擇把一個圖案放在身上,表示每一個線條和輪廓都有意義,我的木頭作品也是如此。」從他口中能聽見與實際年齡不相襯的回答,當他在解釋每件作品的意義時,仔細斟酌再出口的語句,就像現代詩一樣。

創作,是先把自己放在孤立無援的位置  

「木子到森的家」,是Dozen與伴侶共同租下的平房。大廳的長桌上擺著Dozen的各樣木創作。面對客廳,左手邊是長型的廚房,流理台上的菜刀砧板很可愛,當然也是他自己做的;右手邊的房間是Dozen的工作室,窗外則是一塊廢棄 的地,大約是一棟房屋的寬度,雖然長滿了雜草,但只要坐在這裡向外看,窗外的叢叢綠意奇蹟似地成了一片森林。  

從零到有、逐步地打造居家空間,這件事聽起來是夢幻的實踐,但其實一點都不容易。離開土生土長的高雄,Dozen搬到台南開始自己的創作人生,搬進一間什麼都沒有的一層樓空屋。台南這座城市,對許多創意人來說都是充滿靈感的 存在;對Dezen而言,這個地方更藏匿了許多青澀而美好的記憶。居住在這裡,在持續未完的故事中,能絕對包容並支持他的創作夢。  

不過,難道住在高雄的老家,無法開啟自己的木工生活嗎?Dozen說,高雄的家是父母親住了幾十年的地方,所有的家具、生活物件一樣不缺,不會有一定得做出什麼的需求。搬來台南後,缺了桌子、椅子的時候就得自己作。「我覺得 這才是真真實實的生活啊。」有時候,人們以為獨立思考便是創作;但獨立生活,往往是引領思考和實作的理由。

打開話題的創作  

Dozen打造的桌椅,每一張都有說不完的趣事。這裡有張一般餐桌旁少見的長椅,把長椅當餐椅真的很特別,而且它還有個別緻名字叫「想跟你坐在一起」。這張長椅是件「有心機」的家具,一開始只是因為朋友來家裡作客的需求而做 的,但特別打造成長椅,卻是讓兩個還不熟悉的朋友有機會坐得再近一點。不過,心機之處絕不僅於此,這張椅子有非常微妙的平衡,當兩個人並肩坐下,左方的朋友一起身,整張椅子就會向右方傾斜翹起;所以如果坐在右邊的人不留神或沒坐穩,可能就會連人帶椅的摔倒。在講述這件奇妙創作物的時候,Dozen臉上浮現了相當自豪的調皮神情,「坐在這張椅子上的人一定會交談,因為椅子會逼彼此說話,『不好意思,我要站起來了喔』,他們非有這樣的共識與對話不可。」  
在他的作品中,燈具似乎佔了一定的數量,小鹿燈、小豬燈、小鳥燈等作品,看起來都很討喜。其實每一件作品在他心裡都有角色設定,造型和顏色都有故事腳本。像小豬燈原本就是要拿來放在餐桌上的,他說他想到餐桌上的食物就聯想到小豬,但是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等待想法明確的浮現,像是它的形式和表現手法。不過,要完成一盞燈,實際動手做的速度非常快,「我能看到這件作品的未來,覺得好我馬上就去做了」。

從設計家變成藝術家  

總覺得真心愛護木頭的人有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他們有態度、有堅持、有明確喜好,也有過人的敏銳與感受力。喜歡原木的人,往往崇尚生活的緩慢。他們願意花時間等待,等待明確的想法浮現,或是等待最適合自己的物件出現。而消費, 則是定義自我美學的輪廓,不太張揚,不過分炫耀。也因此這種人似乎特別惜物,舊家具到了他們手上都有了新的魂魄。像是很好看的單人沙發,他說:「這只要150塊耶,你相信嗎?」  Dozen大學主修機械與模具,那時候就很喜歡做木工了。當兵時對於未來的生涯想像也有了更為明確的雛型。退伍之後的第一個案子,是台北101進口超市裡的三層展示架,完成這個案子之後一直很想找機會去看看自己的作品,就像關心懷胎十月的孩子在出生之後是否已被照顧得健康高壯一樣。不過,現在的Dozen已不太接受他人委託的案子了。對他而言,腦子裡無時無刻不裝滿了自己的創作靈感,而且他很明確的表示,「我看得到自己腦中的想法,但看不到對方想要的」。 他的原創性和靈巧的手指,有讓木頭變得更有生命力的辦法,這不只是一種「工」,而是「工藝」。  現在的Dozen,生活除了創作之外,也在準備一場「不插電的旅行」。就像他不斷強調的「我必須真實的生活著」,準備帶著一些不需要插電的工具,一邊旅行一邊等待想法的萌發,然後再用很快的步調完成更多新作品。

2010 碁峰年度暢銷書展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1-01-10

寫作或許有關黑暗,並且,幸運的話,可以照亮那黑暗,從中帶些什麼回到亮處。《與死者協商:瑪格麗特.愛特伍談寫作》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31

與死者協商:瑪格麗特.愛特伍談寫作

人必有死是無可迴避的事實。
令人惶恐,也讓人驚迷,
然而始料未及的,寫作原是對死亡恐懼的一種反應。
一旦有所體悟後,便能從中發現越來越多的線索與證據,
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層層連結。
  我仍然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依個心智健全的人放著安穩日子不過,非要窮盡一生描述不存在的人物。若說這是孩童的遊戲,只是一種假扮──為文談論寫作的人常這樣向你保證──又該怎麼解釋這些人何以一心一意只想、只願、只要寫作,還認為寫作是一項合理的職業,就像把騎腳踏車上阿爾卑斯山當成職業一樣合理?

(梅維絲.加蘭《短篇小說集》序)

  作家扮演何種角色?先知?藝術的祭司?宮廷弄臣?還是真實世界的見證人?瑪格麗特.愛特伍回顧自己童年及寫作歷程,檢視小說家和詩人用以解釋--或者當作藉口!--自身創作活動的種種比喻,細看歷來作家披上的戲服、選擇扮演的角色。在本書最後一章中,愛特伍回應書名的挑戰:若視作家為「別具天賦」,那麼賜予此「賦」的是誰,這份天賦又有什麼條件?

  瑪格麗特.愛特伍旁徵博引,談及許多健在和過世的作家,也談及她自己在加拿大和國際文壇的寫作經驗軼事。輕快語調之下,是她嚴肅看待寫作之目的與樂趣的態度,以及對西方文學之傳統及迷思的深刻了解。

  本書的主軸其實是「談作家」,而非硬梆梆的「談寫作」,自然能夠吸引不少一般讀者:作家怎麼看待作家?對這個問題好奇的讀者,可能包括了正從事作家這一行的人、想成為作家的人、不知自己為何寫作而想放棄的人、對作家這種人感興趣的人、還有愛特伍口中那「私下認為自己肚裡也有一本書,要不是沒時間他們都能寫出來」的大部份的人。有這麼多可預期的讀者,難怪愛特伍會認定她的演講一定會出書。但也正因如此,本書的副標題中譯為「談寫作」(原題為A writer on writing),其實是很可惜的,畢竟這不是一本關於如何寫作的書,而是想透過呈現作家與讀者、編輯、書評者、乃至與作家「本人」之間的多重關係,來拼貼出作家的肖像。

在本書的最後章節,愛特伍更是大膽的回應書名的挑戰:

  若作家都是「別具天賦」,那麼賜予此項「稟賦」的是誰?從何檢選,因何而生?而擁有這份天賦又該具備何種條件?瑪格麗特.愛特伍博引旁徵、大開大闔的論及許多在世及逝去的作家,並談及自己在加拿大與國際文壇的寫作經驗軼事。輕盈澄澈的筆觸下,是她嚴肅看待寫作目的與樂趣的態度,以及面對西方文學傳統及迷思的深刻見解。

  而本書最精采的地方,自然就是作家如何看待作家自身的這個部分。作家的社會責任、作家「本人」和寫作出書的那個作家「身份」之間的分裂、作家在金錢與藝術之間的衡量,愛特伍都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勾勒了出來。例如要談寫書的愛特伍和烤出一條美味麵包的愛特伍這兩者有何牽連時,她從一則幽默短句開始—「因為喜歡某作家的作品而想見他本人,就好像因為喜歡鴨肝醬而想見那隻鴨」—逐步牽引到問題的核心:其實不只讀者會覺得作家本人總是比想像的來得更矮更老更平凡,作家本人也時而感覺不太認識從事書寫的自己,書寫的手永遠彷如與身體分離的一部分,和正在書寫的「我」,保持著既親密又脫軌的關係。


瑪格麗特.愛特伍

939年出生於加拿大渥太華。高中時即展現文采,在校刊發表散文及詩作,後就讀多倫多大學維多利亞學院,並繼續於拉德克利夫學院攻讀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文學,獲碩士學位。1966年自從她的第二本詩集《圈戲》(The Circle Game)出版後,愛特伍在加拿大文學界嶄露頭角。而她的小說創作更是引人入勝,寫作風格獨特,大量採用意識流和寓言式寫作技巧,女性主義色彩濃郁。獲獎紀錄無數,1996年以《雙面葛蕾斯》獲加拿大文學吉勒大獎;2000年8月《盲眼刺客》甫出版,便得到英國布克圖書獎;2008年更榮獲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作品有《盲眼刺客》、《使女的故事》、《末世男女》、《雙面葛蕾斯》、《當半個神不容易——愛特伍隨想手札》、《女祭司》等,共出版作品四十餘種,在世界三十五國出版,是最被看好的諾貝爾獎候選人。目前擔任國際筆會副會長,並與夫婿作家格姆.吉伯森(Graeme Gibson)同為世界鳥盟「稀有鳥類俱樂部」榮譽主席。


末日的預言、狂妄的場景、殷切的牽掛、淘氣的幽默洪荒年代

一群號稱「園丁會」的宗教團體預測出地球即將因這場天然災害改變,於是在領袖亞當一的帶領下,仿效諾亞方舟,致力保全所有生命,建立了「屋頂崖伊甸園」,試圖找出新的烏托邦。災難果真降臨!多數人類慘遭滅絕,但仍有人倖存。年輕的舞者芮恩被反鎖在工作的性愛夜總會裡而逃過一劫,芳療館主管桃碧則躲入館內,以大量可食的保養品為生……只是,她們能在變樣的世界裡找到生命的出路,獲得心靈救贖?
  在《洪荒年代》中,愛特伍打造出如幻似真的未來世界,人類近乎野獸,而人性尚存者反成亡命之徒。故事聚焦在兩位主角桃碧與芮恩於惡夢般世界裡的危險處境和艱難旅程,在悲觀和溫柔間交替,時而充滿智慧,時而在不安中夾雜滑稽。藉由時代和物種快速演變,社會契約與環境穩定性愈來愈薄弱的狀況,試圖警示人類關注世界的偏激和錯亂:對全球暖化的視而不見、暴力的蔓延、濫用基因科技,以及赤裸裸的唯利是圖。堪稱愛特伍最卓越、別出心裁的作品!


精彩內文

與死者協商:瑪格麗特.愛特伍談寫作

  1960年代初期,我唸英國文學時,所有學生必讀的一本重要評論作品是《模稜七式》(1930)。驚人的是,威廉.燕卜蓀寫作這本博學的作品時年僅二十三歲。同樣驚人的是,他正苦心孤詣撰寫這本書之際,卻被劍橋大學開除了,原因是在他房裡發現避孕用品。

  這個例子很適切地說明了我們都受限於年代,不是像琥珀裡的蒼蠅那麼僵硬透明,而比較像糖蜜中的老鼠;換作今天,他若被開除一定是因為房裡「沒有」避孕用品。聽起來,二十三歲的威廉.燕卜蓀不只精力充沛,也是個明智體貼的年輕人,且並未因遭受挫折而放棄。因為當有關單位邀我來劍橋大學主持2000年的燕卜蓀講座── 一系列共六場的演講,聽眾不只是學者與學生,也包括一般大眾──我很高興地答應了。

  或者應該說,我剛接到邀請時是很高興的──當這種差事遠在兩年之後,感覺起來都很輕鬆愉快,但隨著講座日期逐漸接近,我就一天比一天更高興不起來了。

  基本上,講座的廣泛主題是「寫作」,或者「身為作家」,而既然我從事寫作又是個作家,想來應該有話可說。我原本也是這麼以為。當時我的構想有著宏大的架構,要檢視長久以來作家建構的各種自我形象──也可以說是描述這行的工作內容。我打算以不那麼技術性的方式來進行,而除非絕對必要,也不會引用鮮為人知的字句;此外我還會順道加進個人寶貴經驗與洞見,如此一來不僅多了些「人情味」(亨利.詹姆斯短篇小說裡那些作假的記者常這麼說),更能以精闢獨到的方式闡明這整個領域。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我起出那堂皇但模糊的構想也煙消雲散,只剩下有些氣餒的茫然。這感覺就像一個年輕作家身在一座大圖書館,環顧四周成千上萬本藏書,懷疑自己是否能添上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我越思索,情況就越糟糕。寫作本身就夠要命了,但寫作談寫作的文字絕對更糟,簡直是徒勞無益,甚至連寫小說的慣常借口都不能用── 亦即,你不能說「筆下的文字只是虛構捏造,不能以真實確鑿的標準來檢驗」云云。也許聽眾和事後的讀者(你自負地斷定講稿一定會出書、有讀者)會想聽聽文學理論,或者抽象的計畫,或者聲明,或者宣言,於是你打開「理論暨宣言」的抽屜,卻發現裡面空空如也。至少我的情況是這樣。這下該怎麼辦?



五南文化跨年書展│大量閱讀 結交不同的朋友!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1-01-10

活在這個不能愛的世界裡,一旦決定愛了,也就有了毀滅的預感。《愛無忌憚》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31

內容簡介

即使與全世界為敵,也要愛下去!
沒談過這樣翻天覆地的戀愛,別說你活過!

  ●入圍2009年「大不列顛國協作家獎」最佳新人小說!
  ●英國亞馬遜書店讀者5顆星感動至極好評!

  遇見妳的那一天,世界開始美麗;
  遇見妳的那一天,世界開始分崩離析。
  我已經準備好要面對愛的代價了,妳呢?

  一直以來,納瑟都在等待一個女孩。

  這裡是沙烏地阿拉伯,白色大樓在陽光下閃耀,男人穿白色長袍,女人穿黑色紗袍,宛如一部無休無止的黑白電影。「男女的親密將帶來禍害。」阿拉的戒律讓宗教警察有如無情猛獸,吞噬所有萌芽的情愛。這裡的字典裡沒有愛情,戀人的下場是被群眾用石頭丟死,受盡唾棄,萬劫不復。

  為了讓壓抑的慾望找到出口,於是有許多令人訝異的替代行為產生。但納瑟即使飽受煎熬,依然在這部黑白電影裡駐足等待,等待他心目中那名絕無僅有的女演員,為他苦澀的生命捎來明亮的色彩。

  在一個炙熱午後,命定的時刻無聲無息地到來!陌生女孩丟了第一張紙條給納瑟,隨即倉皇離去。「我只是想告訴你,我喜歡你。」納瑟一邊想像紗袍下戀人的面貌,一邊輕吹紙條,希望那些字跡能透露更多女孩的祕密。幾天之後,終於盼到女孩的第四張紙條,她說要為納瑟穿上粉紅鞋,好讓他從一片黑潮裡指認獨一無二的愛人形影。

  當黑白電影染上玫瑰的色澤,戀人成為彼此的信徒。當愛意漸濃,戀人敢於冒險。當愛情成為無法原諒的罪過,戀人甘願成為逃犯。然而,為了擁抱一分鐘,他們必須經歷多少磨難?為了廝守一輩子,他們又必須付出什麼難以想像的代價?……

作者簡介

蘇萊門.阿多尼亞 Sulaiman Addonia

  生於厄利垂亞,身上流著母親的厄利垂亞和父親的衣索比亞兩種血液。在一九七六年的哈加爾山脈屠殺事件後,蘇萊門.阿多尼亞在蘇丹難民營度過了早年的生活,青少年時期則住在吉達與沙烏地阿拉伯,一九九○年起移居倫敦。《愛無忌憚》是他以英語創作的小說處女作,優美流暢的文筆和深情動人的故事,讓這部小說甫推出便廣受各界好評!

譯者簡介

柯乃瑜

  天生屁股尖的自由譯者,闖蕩過各行各業後決定回家宅著吃自己。天性愛流浪,總幻想著抱本書躲在某個自在的鄉下角落悠閒翻譯,體驗各地方不同的風俗民情。


名人推薦

【作家.中正大學台文所教授】郝譽翔、【旅歐作家.導演】陳玉慧、【愛情天后】深雪、【作家.《自由時報》花編副刊主編】彭樹君深情推薦!

  「蘇萊門.阿多尼亞在《愛無忌憚》中創造了一個充滿勇氣的平凡人,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英雄。我在閱讀時,常為活在種種殘酷下的納森屏息。納森的選擇──以及阿多尼亞的寫作能力──閃耀著樂觀的光明,並對抗了恐懼的黑暗帳篷。《愛無忌憚》是一本出色的書,對人類面臨邪惡時的潛力、良善的深度做出了堅定的觀察!」

─【《愛情婚姻》作者】V.V.甘納許納森

  「發生在沙烏地阿拉伯,燦爛、緩緩灼燒的愛情故事……對生活在如此壓抑、宗教至上與禁止接觸女性的世界裡的年輕男性,以及他們對愛情的嚮往,做出了溫柔且充滿洞察力的觀察……動人、絕對可信,並注入了徘徊不去的感官探討!」

─【《濃情巧克力》作者】瓊安.哈莉絲

  「在這本令人回味無窮的處女作中,我們了解到禁忌之愛也可以是心靈牢籠的解脫之道!」

─【《藍色記事本》作者】詹姆士.勒凡

  「戀人們冒著鞭刑,甚至處決的危險,卻從未質疑這段關係的正確與否。他們所畏懼的,是在憎恨外國人、不信阿拉者、女性,甚至愛情的社會中,放膽去愛的後果。阿多尼亞令人憂心的揭示,造就了一段發人深省的閱讀體驗!」

─【出版家週刊】

  「在《愛無忌憚》中,蘇萊門.阿多尼亞勇敢探索了伊斯蘭的專橫社會對愛情所造成的扭曲且泯滅人性的影響!」

─【《德黑蘭蜜月》作者】阿薩德


真愛試讀

我決定背靠著樹,面向馬路坐下,眼睛來回掃視,等著那女孩出現。但我根本坐不住。她今天會來嗎?如果會,她會更靠近嗎?

酷暑籠罩著我的臉,停在一旁的車輛閃著側邊照後鏡所折散的陽光。我走到車子旁,彎下身看著鏡中自己的臉,汗水沿著鼻子流下。我東張西望,想找樣東西搧臉,隨便什麼都好,手上卻只有那張黃色紙條。

這張紙條沒有為我帶來清新的微風,只有更多的疑問。我是否也該寫信給她,讓她知道我有多興奮?但我要說什麼?我以前從沒寫信給女生過。跟她們說什麼才是對的?我是不是該稱讚她的外貌?

我努力想像黑色紗袍下的她會是什麼樣子。首先,我試著想像如果她是沙烏地阿拉伯女子,會是什麼樣子。但不管是在街上、報紙上、書上或電視上,我都沒看過沙烏地阿拉伯女子的臉,而電視上只有蒙面的老女人,所以我很快就不想了。如果她是埃及女子呢?我想起在電影裡看過的埃及女演員,腦海中浮現了我最喜歡的女演員,有會說話的漂亮大眼睛以及誘人的笑容。

吉達住了各國的人,很多移民來這裡工作,所以猜也沒用。她的長相要看她是阿拉伯人、非洲人或亞洲人而定。

突然一陣警鈴響起,粉碎了寂靜。

警車開在路上,後方跟著護衛隊,護送著我的保證人,受祝福的巴德.阿卜達拉。我在他的宮殿裡看過那四台灰色賓士。即便十五歲那年在他客廳發生的事情已經事隔多年,看到他還是會讓我反胃。

我還記得那天他辦完事後,僕人哈魯是怎樣匆匆趕我出門。我不能去找宗教警察,看過保證人妻子的僕人發生的事後,我怎麼樣都不敢去。她是菲律賓人,就住在我們附近。

她向宗教警察投訴遭到性侵害,卻連同兩個孩子一起被遣送回菲律賓。那是前一年的事,我看著三位宗教警察把她跟兩個孩子拖到屋外。她哭喊著表示自己才是受害者,受祝福的巴德.阿卜達拉強暴她,警察卻甩了她耳光,大叫:「我們不要妳這種妓女來這受祝福的國度。」

「老套,」住在二樓的沙烏地阿拉伯鄰居低聲說,當時他就站在我旁邊。「保證人一定說謊騙宗教警察,好掩飾他醜陋的罪行,結果被送回國的是她。」

「我以為回教法律代表的是這國家的正義?」我提出抗議。
他嘆了口氣說:「孩子,法律只適用於窮人跟外國人,不適用於有錢人或貴族。」

我撐了半小時,還是得去葉門人的店買冷飲。我動作很快,會立刻跑回來。
拿著百事可樂回來的路上,雖然就快回到棕櫚樹下的陰影處,我卻等不及要解渴,於是放慢腳步,打開拉環。

回過頭,我看到那位女子朝我衝過來。我確定,是她。她一直往前跑,差點撞到了我。朝我這裡丟了張紙條後,她又掉頭跑回去。我扔下鐵罐,撿起紙條追著她跑。她頭也不回沿著路邊停靠的車輛一直往前跑,影子在車框上舞動。她停下腳步,拉開門,隨即消失在建築裡。

我抬起頭,往後退了幾步才看出身在哪裡。我就站在著名的九層樓建築前。我走到馬路對面,這下看得更清楚。我望著手中摺疊的紙條,跟上次一樣的黃色紙張,但這次感覺比較大張。

我把她的信釘在衣櫃上,坐在床上凝視著信。信上的字跡很美,每個字都彷彿為下個字注入了生命,全部緊貼著信紙,宛如巴比倫空中花園裡的花。

我往前靠近,輕輕吹著紙條,希望能釋放那些字,要它們告訴我這女孩的祕密──她低頭寫出這些字時是什麼模樣?我閉上眼睛,想像她的手指隨著筆在紙上來回移動,一行接著一行;想像她的腰,伴隨有力的臀部,如何隨著那些字舞動。
我站起身,又讀了一次紙條:


親愛的:

  我花了好久的時間,設法將這幾個月來我對你的無數想法,全擠進這麼小的一封信。所以,如果有些話對你來說沒有意義,也請你諒解。
  第一次見到你,我感覺彷彿有顆種子在心中種下。從那時起,每回在街上看到你,就好像雨水灌溉著種子。現在,種子已長出花朵,開花了。
  我在向你示愛。你願意接受我嗎?
  你很可能是那種會詛咒女人單獨出門的男人,更別提還在街上遊蕩,尋找夢中的男人,向他示愛。你很可能不相信愛,認為男女之間只能靠相親。
  我們之間彷彿隔著一片充滿了不確定又險惡的汪洋,但我已準備好在這翻騰的大海展開旅程,只要最後旅程結束時,我們能在同一座島上相遇。
  請不要回信給我。要我在大街上彎腰撿信實在太危險了,大家一定會起疑,不值得冒這種險。
  衷心地願你平安。

如此美的文字,讓我覺得她可能就是我等待已久的女孩。這些年來,我一直抱怨自己住在一個受恐懼統治的國度,統治者是那些吞噬生命所有樂趣的人。然而,現在這個女孩卻來向我示愛。我為什麼要遲疑?我到底在害怕什麼?生命不是很短暫嗎?像我這麼空洞的人生,還怕失去什麼?
當天晚上,我吃不下也睡不著。閉上眼睛,我的指尖一遍遍劃過她那美麗的文字。
現在是中午。下午的禱告才剛開始,我聽見失明阿訇的大嗓門。我想衝出去卻不能,因為禱告時宗教警察會在街上四處搜尋不在清真寺的人。我只好一直待在室內,等待失明阿訇結束禱告。我在房裡來回踱步,求他講快一點,從《古蘭經》裡選短一點的章節朗誦。當他為下午早禱的第四回(也是最後一回)呼叫阿拉時,我將鑰匙插入門鎖,轉動門把。當他說出「願阿拉賜予你們平安」做結尾時,我衝出門朝我的棕櫚樹直奔。

街上突然擠滿了從清真寺回家的男子,人潮很快散去,街道再次充滿寂靜。
我看到蒙著面紗的女子靠近。

我站起身。
她放慢腳步。
我想走向她,但那太冒險了。所以,我等著。
她伸手要我過去,接著轉過身。
我朝她的方向走去。

她幾乎立刻左轉,我趕忙跟在她身後,隨著她轉過街角,我們來到因為有個太過敏感的印度裁縫而聲名大噪的裁縫店。每回有人質疑他說自己跟米蘭的設計師一樣優秀時,他就會大叫兼吐口水。

女孩直直往前走。她轉了個彎,現在走的這條路再下去就會接回阿爾—努茲拉街。離阿爾—努茲拉街不遠的地方,她轉過頭快速朝我瞄了一眼。扔下紙條後,她慢慢往前走。我衝過去撿起來,繼續跟著她,沒有先停下來讀紙條。她必是感覺到我就緊跟在後,於是很快往後看,伸出戴手套的手指向紙條。她要我先讀那張紙條。

親愛的:

  趕快讀完紙條,然後遠遠地跟著我走。走在我後面時,低頭仔細看我的鞋子。我特別為了我們買這雙鞋。我在時尚雜誌上看到這雙鞋後,就請埃及朋友幫我從開羅買回來。這是獨一無二的鞋,阿爾—努茲拉這裡只有我穿。這讓我與阿爾—努茲拉街的其他女人不同,你在街上就能夠認出我來。
  你跟著我走,這表示你接受了我的愛。我們的旅程就此展開。
  我不能繼續在阿爾—努茲拉街上找尋你的身影了。進入巴達.阿爾—努茲拉死巷前的那條街比較不危險,我可以把紙條丟在那裡。我會帶著其他紙條回到那裡去找你,但我不知道會是什麼時候,因為我的時間不屬於自己。我會假裝紙條是垃圾,丟在垃圾桶旁邊,但前提是附近沒有人。請盡快撿起紙條。
  我還想說,我非常喜歡你穿花稍的褲子與條紋襯衫。
  衷心地願你平安。


我抬起頭,看到她右轉回到阿爾—努茲拉街。我跟在她後面,低頭看她的腳。她走在我前面時,鞋子在黑色紗袍下出現又隱沒。那是深粉紅色的軟皮革,皮革顯然相當貼腳,輕易地隨著她的步伐彎曲。在她身後,我僅能看見黑色紗袍下露出大小適中的鞋跟。突然間,阿爾—努茲拉街的黑白場景有了色彩。彷彿有一對粉紅色的紅鶴,從遙遠的熱帶小島飛來……



粉紅鞋戀人的出現,為納瑟的生命注入了炫目的光彩。然而當他們的愛情注定要與全世界為敵,他們兩人必須付出多少代價?最深情動人的故事發展,絕對不容錯過《愛無忌憚》,皇冠文化集團11/29出版!



《PS我愛你》作者的新作,今日開始75折預購,請協助曝光,感謝。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31

內容簡介

作品全球暢銷1200萬冊,《PS,我愛妳》作者最新力作!
榮登英國暢銷書排行榜,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5顆星推薦!

  《愛爾蘭獨立報》、《今日美國報》、《出版家週刊》、美國知名文學雜誌《柯克斯評論》、權威期刊《書單》等齊聲好評

  我知道不管自己有多自私,家人會一直都在,
  卻沒想過有一天不在的人,會是我……

  他,事業有成,活在自己建構的自私世界,
  表面華麗,卻是糟蹋家人的愛而建立。
  這年聖誕節,他意外得到能實現他荒謬願望的禮物,
  他欣喜不已,卻忘記問保有這份禮物,需要付出多大代價……

  「你好,我是盧,但認識我的人都叫我混蛋。」
  盧.薩芬是個工作狂,他的時間總是不夠用,
  總是需要同時間出席兩個地方,總是得一次做兩件事,
  所以在家族聚會缺席已是常態,
  他從未抱過一歲的兒子,跟女兒的約定轉身就忘,
  有了美麗的老婆不滿足,依然不時出軌偷吃,
  而老爸重要的七十大壽生日宴會,他丟給祕書處理!
  他活在自己建構的自私世界,表面華麗,卻是糟蹋家人的愛而建立,
  他從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
  然而,真正的問題卻在聖誕節前找上了他……

  在這年冬天,他意外得到一心追求的禮物,
  藉由它,他發現他可以輕易地同時成為好兒子、好爸爸、好員工,
  他欣喜不已,渴望能永久保留這份禮物,
  卻沒發現,他的生活開始脫離常軌,
  而給他這禮物的流浪漢現在看起來好像他,
  在終於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之時,他,還來得及修正錯誤嗎……

作者簡介

西西莉雅.艾亨(Cecelia Ahern)

  1981年9月30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是愛爾蘭前總理柏提.艾亨的女兒。

  曾取得新聞與大眾傳播學位。

  21歲時,寫下第一本小說《PS, 我愛妳》暢銷40個國家,成為2004年最暢銷的新人小說,也改編成同名電影。

  此書同時高踞愛爾蘭和英國《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榜TOP1,在歐洲和美國也很受歡迎,並在德國暢銷書榜盤桓達一年以上。她因本書獲得2004/5英國書獎的最佳新人獎提名。

  至今,她共著有6本小說,在48個國家發行,共售出1200萬冊。另外,她也參與美國ABC電視台熱門喜劇「誰是莎蔓莎」(Samantha Who?)的製作,獲得艾美獎的肯定。

譯者簡介

謝佳真

  自由譯者,譯有《紐約公寓》、《錯得多美麗》、《潘朵拉處方》、《峰與谷》、《測謊機男孩》、《大象的眼淚》、《女祭司》、等。賜教信箱:oggjbmc@gmail.com


名人推薦

全方位媒體人何戎
  知名主播岑永康
  知名藝人陳建州
  知名主播張珮珊

  感動推薦(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序)

  好棒的故事!看完之後,相信你會更熱愛生命,並重新省思許多人事物在你生命中的順位。

─全方位媒體人 何戎

  作者的文字比影像還要寫實,讀時你會難以自拔,一頁接一頁跌進去,讀後你會雋永回味,活在當下。

─主播夫妻檔 張珮珊.岑永康

媒體好評不斷

  *這是包裹在一則誘人故事裡的故事,我是一口氣看完的。

─《大象的眼淚》作者莎拉‧格魯恩

  *令人完全無法抗拒地沉溺其中……我沉醉且一口氣把它看完了。

─瑪麗安.琪斯,愛爾蘭暢銷作家

  *一個迷人又真誠的故事,讓你忍不住開始思考生命的價值。

─《Glamour雜誌》

  *一個說到你心坎裡的美麗禮物。

─《愛爾蘭獨立報》

  *溫馨、充滿感情、有趣且滿佈著曲折的故事情節。

─《RTE Guide雜誌》

  *非常具意義的閱讀體驗,你會迫不及待一直看下去,看的速度可能比吃聖誕大餐還快。

─英國《Heat雜誌》

  *現代版的狄更斯《聖誕頌歌》,情節轉折令人驚奇。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艾亨是卓越的說書人。

─《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迷人的《禮物》,就像一件溫暖的毛衣。」

─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故事扣人心弦,讀者絕對會深受吸引。

─美國知名權威期刊《書單》(Booklist)

  *討喜的現代《聖誕頌歌》故事,充滿有趣的峰迴路轉。

─《今日美國》(USA Today)

  *這故事激發讀者珍視重要的事物。艾亨刻劃人物的功夫了得。

─美國知名文學評論雜誌《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本書是一場聖誕饗宴。從守護天使的故事架構出巧妙的新花樣,凡是艾亨的書迷以及熱愛聖誕小說的讀者都會喜歡。

─美國《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讀者好評

  *這若你想要一本讓你思考、流淚和沉溺其中的書,它正是你要的。

─V.J.Hawden

  *一本出色的小說!我還在故事最後流下了淚。我要趕快將這本書借給我的朋友們看。

─S.J.V

  *輕快卻又閃耀著深度!《最後的禮物》有股特別的魔力,讓你怎樣都無法停止閱讀。

─ Sammy

  *這本書讀來很輕快,但後座力卻非常強大──別忘了在身邊準備盒面紙哪。

─Effie


作者專訪

一個不滿三十歲的女孩子可以是什麼樣——

作品全球銷量超過一千兩百萬!
二十一歲時初試啼聲之作便一躍登上各大暢銷榜,授權全球40國!
處女作拍成電影,全球賣座!
首度跨足電視圈製作節目,就獲得艾美獎肯定!

……上述成績實在讓人欣羨?不僅如此呢!這樣一個漂亮的女孩擁有的不只是才華與幸運,她還是前愛爾蘭總理的女兒,目前有段幸福的婚姻、一個可愛的孩子。
西西莉雅.艾亨(Cecelia Ahern),外人眼中的天之驕女,故事裡卻總是充滿對人事的滄桑體會。筆下描繪的主角,個個都是歷經風霜,對人生有諸多體悟。
她的成就是幸運?還是努力?或者,有其他不為人知的祕密?(難道,她也得到《最後的禮物》中,盧拿到的那顆小藥丸……)
春光出版透過越洋專訪,取得作者的第一手答案。讓我們一起來瞭解西西莉雅.艾亨,以及她的故事。

1.《最後的禮物》真是個很特別又令人思考的故事。請問您創作的靈感(理由)是什麼?

我清楚記得《最後的禮物》靈感出現的那一刻。我在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宣傳《PS,我愛妳》的電影和小說,也在準備出版《Thanks for the Memories》,同時製作ABC電視台的喜劇《誰是莎蔓莎》(Samantha Who?)。我記得我跟電視節目的研究員說,我真的得複製自己才做得完該做的事,我得好好思考怎樣才能分身有術,就在那一瞬間,全書的靈感蹦上心頭。我想講一個闡述時間寶貴的故事,說我們如何把時間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是否真的將寶貴的時間用在對的地方、對的人身上?我想寫一個魔法「寓言」,娓娓道出有時我們需要放慢腳步去省思人生,權衡什麼才是優先要務。我在十二月有了點子,一月動筆,同年的聖誕節出版。書寫完後,我知道我也應該遵循自己書中的忠告,抽出時間休閒,所以我就休息了,重拾生活,結果把自己嫁掉,還有了寶寶!

2.您創造的人物非常生動,感覺就像我們周遭會遇到的人,請問您筆下的角色有真實人物當範本嗎?若有,請問兩位主角盧‧薩芬和加百列參考自誰呢?

盧跟加百列這兩個角色並沒有特別依據哪個真實人物。線索就在他們的名字裡──盧•薩芬代表魔鬼路西法(Lucifer),加百列則代表大天使加百列。他們代表我們的善與惡。我想很多世人就像盧•薩芬一樣,他是一個看不出生命中什麼才真正要緊的人,總是分身乏術,永遠匆匆忙忙,很少和家人相處,有心爬上職場最高峰,駕駛最昂貴的名車,住在最高級地段最大間的豪宅。他耽溺在物質財富,相信那些東西代表他的地位。他對妻子不忠,疏遠家人,但隨著情節發展,他不得不認清重要事物的價值。他是個惹人憐愛的角色,因為他有缺點,而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人,他有機會體認到自己犯了許多錯,然後努力彌補。

3.書中的加百列一直到最後依然是個謎,真想知道他究竟是何許人物,您願意透露一些線索給我們嗎?

他是盧的良心,來自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奉命要逼盧真正認清自己。既然他是以大天使加百列為基礎的角色,我想答案應該很明顯。

4.不管是《PS,我愛妳》或《最後的禮物》,我們發現主角身邊一定有「家人」角色存在,請問家人在妳心中的地位為何呢?

家人對我極度重要。我很幸運,跟家人關係很好,什麼事都和家人分享。我發現因為有家人在,不管碰到再瘋狂的情況心裡都可以保持安定。不是人人都有正常的家庭生活,我很有福氣,有這樣的家人在我的世界裡。家人讓我堅強。

5.您在21歲就以《PS,我愛妳》席捲全球,還改編成電影,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這些絲絲入扣的情感描寫,我們會以為是經由歲月和經驗的累積,但您這麼年輕是如何做到的呢?

書中人荷莉和我走上同一段旅程。在那部小說中,我大概真的就是她。我們倆都面臨相同的人生處境──我沒有喪夫,但也在迷失的境地──那些信讓她找到出路,而寫她的故事讓我找到出路。我將整顆心投注到每一封信及書頁上的每個字,她笑我笑,她哭我哭。她在故事最後找到希望,人生有了幸福的可能,而我寫完了小說,忽然有了嶄新的事業。我們,以及我們的人生旅程,是一模一樣的。

6. 身為前愛爾蘭總理柏提‧艾亨的女兒,我們可以想像您的生活環境應該是非常豐富而多彩多姿,加上您主修的是新聞跟媒體研究,最後卻成為小說家,似乎跟一般人想像會走的路不大一樣,我們很好奇,您為何會成為小說家呢?

其實我從沒打算要當作家。我相信是寫作找上我的。我從小就寫日記、短篇故事、作詩、寫歌,因此當我坐下來寫《PS,我愛妳》,不過就是為自己再寫一個故事。寫作是嗜好,但更重要的是抒發自我,就像心理治療一樣。《PS,我愛妳》才寫了幾章,我便意識到那是我寫過最有力的故事,所以才想和大家分享。我母親鼓勵我把稿子寄給一位經紀人──我們以為人家頂多就是給我一些寫作建議罷了。即使再過一百萬年,我也想不到隨後的發展……

7.您至今創作了七本長篇小說,請問您的創作靈感來源從何而來?

白日夢和日常觀察都有。我喜歡幻想,但也熱愛觀察別人。我最喜歡置身在事物之外,聆聽、觀察……我像海綿一直吸收周遭的生命百態,接著再添上白日夢,突然之間,所有點子就凝聚成形了,附帶我在心裡創造的人物聲音。我只能這樣描述我的創作方式!

8.您現在的身分不僅是小說家,更是一個孩子的媽,請問您如何在照顧家庭與寫作工作中取得平衡?(特別是當孩子在旁吵鬧不休、讓您無法專注寫作時)

我停止寫作一年全心做媽媽,照顧女兒真的很快樂。當然我並不是真的很少提筆,畢竟我很愛寫東西,我趁著女兒小憩的時間寫短篇故事,外子很支持我,他帶小孩一把罩,讓我有時間揮灑創意。我要在二○一一年一月開始寫新書,到時就有得忙了……

9.如果,可以許一個會實現的聖誕願望,您的願望會是什麼?

人家都說願望不能講,否則不會實現,所以我的聖誕願望是天大的祕密喔!



茶山房限量聖誕禮盒,均一價379元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31

繆思奇幻好正典,95種魔的任意門!2010繆思奇幻展,任選二書以上75折!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31


【城邦幫幫忙 第四彈】事事如意1000大5折起!焦點出版品牌週 檔檔熱銷商品6折加購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1-01-04


「住在沒有自由的地方比自由的城市更了解自由,因為沒有呼吸,才能發現呼吸的存在。」──林夕《我所愛的香港》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31

沒有呼吸,才能發現呼吸的存在。

 張愛玲說,香港是座誇張的城市。

  是怎樣眉眼緊湊,如何目光迷離的一座城市,誕生出林夕這樣的創作者,而林夕又為何會說:有生以來,我連一釐秒移民的念頭都沒有過。

  本書是林夕近期專欄文章集結,全書談的都是林夕所思所愛所想、也是他創作靈感的香港。沒有香港,就沒有林夕,也就不會有盪氣迴腸的〈富士山下〉、〈當時的月亮〉,以及讓我們寄託心事的〈再見二丁目〉……

  藍田玉生煙 香港有林夕

  對於老房子的迷戀

  大學時代,我常常在三更半夜漫步西環,觀賞那些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蒙塵後一如陳皮質感的混凝土外牆,木窗框有不同顏色的油漆,而且大都是整齊對稱的方格子,較近代的用鐵窗,開關手柄卻是銅造的,樓梯有時是如今已失傳或沒有師傅肯造的水磨石。想像住在裡面,開一盞暗燈,影子落在牆壁上,活活就是張愛玲筆下的人物了。那時多想以後就挑這樣子的唐樓來住。

--〈走馬陽台〉

  怎麼學普通話

  不如我不怕慚愧在這裡說一下我學普通話的經過。 我首先跟一個北京老師單對單一期三課每課兩小時,從漢語拼音學起,大概半年時間,老師根據那三本初中高階的課本都學完了,我還不滿足,就拿張愛玲的小說唸給她聽,那可以接觸到一些不常用的字眼,然後再訂台灣的〈中國時報〉,在她面前讀報紙,兼吸收台灣的常用語。

--〈時間用在哪裡是看得見的〉

  最潮的是什麼

  潮流和自由相反,住在沒有自由的地方比自由的城市更了解自由,因為沒有呼吸,才能發現呼吸的存在。潮流相反,你不能與潮流達到同時呼吸的地步,情況就有點像從〈時代周刊〉(亞洲版)去理解王菲,從〈亞洲周刊〉去知道周星馳的魅力。你又會幾理解?

--〈觸覺〉

  旅行在異地

  現在我去東京,會離群漫步南青山,沿途看那些美麗的建築,比較商廈名店與民居的分別。有一次耳邊還有ipod 傳來的〈再見二丁目〉,那情景,也堪稱畢生難忘。我漸漸覺得,旅遊是該享受這種走到哪裡是哪裡的悠閒。而非比上班還要早就爬起床出發,弄得精神憔悴,成為自助的鴨仔。

--〈自助鴨仔〉

  愛一個人無法擁有他

  戀愛大不過天,誰也不屬於誰。即使貪色愛上美似會行會走的大衛像,可以摸可以抱可以跟他同行,他的分子構成卻是與萬物同在而湊巧與你發生過關係的生物。 相愛很難,嚇走一顆心卻很易。你試著處處想擁有他的一切,他自會忽然害怕失去一切,嚮往自己自在的天地,因為他是個獨立的生物。為著想有太多的愛而失去愛,真是諷刺的愛情現象,卻又每日發生,淪為不夠資格見報的真人真事。

--〈生命中不能擁有的〉

  搬家時對舊屋的不捨

  如今為時已晚,看得太遲,依依不捨的只是習慣。我懷念的只是寫劉華〈觀世音〉歌詞時三天三夜不眠,在書房中苦思如何為歌詞結尾的苦行僧經驗,連坐都需要氣力的體會。當然是看過漂亮日出日落,但懷念的是寫完這詞的喜悅,記住的只是那追咖啡普洱花旗參陪我捱過的日子。 那麼看,我還是有救的。

--〈我懷念的〉



我們總是在等待最佳的時機,驀然回首,才發現一切都為時已晚。《我們,兩個休止符》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31

一段令人心碎的追尋之旅
一部有關愛與失落、沉默與欺騙的感人之作
一本美得筆墨難以形容的小說!
  我對妳的雙面人格成就的謎團始終感到著迷。我所認識的那一部分的妳是愛我的;但另一部分卻迫使我離開。那令人心碎的脆弱,以及那毫不妥協的嚴厲。

  「出去吧,爸爸。出去探險一下。今天是星期六呀!」

  接著她嫣然一笑,給我一個飛吻,然後轉身出門。我的蜜莉安,我們美麗的女兒。但我卻再也聽不見她的聲音了……

  19年前,在大學教書、也演奏小提琴與作曲的亞當,與年輕女畫家瑟希莉亞相遇,兩人立刻陷入愛河。這愛如此強烈,幾乎要融化了兩人心中為自己建築的冰牆。

  然而,當瑟希莉亞發現自己懷孕,卻要求亞當在她與他們的孩子之間選擇其一。亞當被迫選擇了他們的孩子,女兒出生後便遵守約定帶著她遠走他鄉,從此不再與瑟希莉亞相見,直到約定再無遵守必要的現在……

  到底深愛亞當的瑟希莉亞,為何要強迫亞當做出當年的選擇?而亞當又為何能接受這樣的要求?兩人心中到底埋藏著什麼樣的祕密與過往,讓他們即使面對自己最愛的人,仍選擇沉默以對?

  這是一段令人心碎的追尋之旅,一部有關愛與失落、沉默與欺騙的感人之作。有時,越是相愛的人,有些話越是難以說出口。我們總是在等待一個最佳時機,驀然回首,才發現一切都為時已晚。透過作者優雅且充滿張力的文字,亞當生命樂曲中失落的音符慢慢重現,他與瑟希莉亞之間的沉默,也終將被打破。這個美麗而哀傷的故事,靜待你的細細品味。


精采內文

自從我們加蓋了木造的陽台,我每天早上都會到那裡去。不過,這一年來,那極度迷人的海景已經失去了魅力。我根本就視而不見。我一心只想著自己。我走到陽台去,只是一種反射動作,並無任何期望,因此也不會有任何體會。

只不過,在這個早上,我的目光落到一件卡在陽台兩片木板之間的物品上。我彎身將它撿起,便注意到那根細細的髮夾已經生鏽了。它卡在那裡有那麼久了嗎?我用手指拿著髮夾,感到經過一年而逐漸淡去的疼痛猛然浮現,令我一時喘不過氣來,彷彿剛跳進冰冷的水中一樣。那髮夾勾引出一切回憶,尤其是那一句話。

出去吧,爸爸。出去探險一下。今天是星期六呀!

以前,我的四周充滿了她存在的證據。她走過的地方會留下新的痕跡。麵包屑、書、紙、筆、髮夾。有時我置之不理,有時卻會不高興。但那時我一點都不了解那些東西將會變得多麼珍貴。後來,當我知道它們是無價之寶,是值得珍藏的物品時,卻已找不到幾件了。我慢慢將它們收集起來,一件接一件,直到再也找不到。這根生鏽的髮夾必定是最後一件了。然後呢?

我把髮夾塞進褲袋內,便轉身入內去沖泡咖啡。一如我已放棄的多數精緻日常事務,我已經不再好好煮一杯咖啡了。我在水壺裡注滿水,將水燒開,再將滾水注入已盛了三匙即溶咖啡粉的杯子內,然後端著杯子回到陽台上。當我在陽台上僅存的一張折疊椅上坐下時,椅子發出嘎吱聲。我覺得椅子和我的關係似乎已進展為一種遊戲,彼此等著看誰比較耐久,看誰會先倒下。

我用雙手轉動杯子。即溶咖啡沒有香氣,也沒有味道,只是滾燙的液體。我把杯子放在椅子旁的陽台上,將髮夾從褲袋內掏出。

氣味和聲音具有喚起記憶的力量。但以前我並不明白觸摸得到的東西在這一方面具有多大的力量。我注視掌心中的髮夾,回憶便以令人幾乎難以忍受的密度湧來。幾乎難以忍受。不對。任何事物不是難以忍受便是可以忍受,沒有「幾乎」。而這些回憶絕對是可以忍受的。我熱烈歡迎。那些甜蜜的時刻蜂擁而至所引起的劇烈傷痛,其令人炫目的強度令我狂喜。那些氣味,那些音樂。

然而,我跟隨著以前的我,猝然嘗到了另一種咖啡的味道。當我生活中還會享受這種樂趣時,會品嘗到的那種味道。我可以看到蜜蜜站在門口,想辦法要把背包拉到背上。弗拉基米爾‧馬提諾夫的〈請進!〉在背景處迴盪。空氣中有一股淡淡的海水味和蜜蜜準備離開前剛擦上的指甲油的氣味。我雙手握著馬克杯,以一根手指隨著音樂的旋律慢慢敲擊。

出去吧,爸爸。出去探險一下。今天是星期六呀!

接著她嫣然一笑,給我一個飛吻,然後轉身出門。我的蜜莉安,蜜蜜,我的女兒,我們美麗的女兒。她將身後的門帶上後,四周歸於沉寂。

一年之後,在陽台上的那一天,我忍不住想著,在那一刻,我是否有力量可以改變生命的過程。在蜜蜜轉身離開前的那一刻,我是不是可能阻止她、耽擱她。例如,我手上的馬克杯掉了,一件小意外,當熱咖啡噴濺到我的腿時將腿微微燙傷——那可能足以耽擱她而使未來改變嗎?如果我當時就採取行動,而不是等到兩個鐘頭後呢?如果我叫住她,說:「等一下!等我,我和妳一起去!」在那一刻,我一定有力量可以改變所有事件的順序的。以前我常會以這些想法折磨自己,現在我不再這麼做了。我看著過去的我,深深對那個男人感到同情。我望著他折磨自己,有一瞬間為我已不在那裡而感到如釋重負。我想這應該是表示我對無法接受的事已經某種程度地接受了。

那一天當我的女兒站在我眼前,給我一個飛吻時,我的回應是呼一口氣,輕輕擺擺手,然後她就出門了,只留下那幾個字:

出去吧,爸爸。出去探險一下。今天是星期六呀!

這幾個字就像音符一樣,在我心頭迴響,任意浮現,完全不受控制。不過我當時一定聽進去了,因為幾個小時後,我聽從了蜜蜜的建議。我感到有點興奮地跨上單車,騎過港口平台,搭乘中午到奧克蘭去的渡輪。我不知道的是,另一齣戲碼已經開始上演。這齣戲碼將吞噬一切,只留給我生存的灰燼,慢慢沉落。


戰後臺灣文化重建的領航者,許壽裳。《許壽裳日記》、《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31

在現代教育文化史上,許壽裳絕對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一九○九年留日歸國,之後深受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倚重,歷任教育界要職;一九四六年夏,他應好友陳儀之邀,赴臺灣主持戰後臺灣的文化重建工作。

作為魯迅、陳儀的摯友,許壽裳過去未曾受到兩岸學界應有的重視,原因或許不難理解:在大陸,許壽裳長期為魯迅的身影所覆蓋,學界對他的定位,往往只是「魯迅的好友」,忽略了他本人的學術與教育成就;再者,他最後過世於臺灣,緣於兩岸分立,其人其事自是不便多論;而在臺灣,他受陳儀之累,儘管多所作為,卻始終被避而不談,諱莫如深。

但事實上,當我們重新回顧許壽裳與臺灣的關係,便會體認到,他的種種作為與努力,實在是不容抹殺。甚至於,說他是戰後初期臺灣文化重建的「領航者」,應不為過。

許壽裳的日記從他任教成都華西協合大學1940年8月1日開始,止於1948年2月18日去逝於臺灣大學教授任內為止,從57歲到65歲的紀錄,映照了許壽裳在戰時大後方經驗和戰後的臺灣經驗,詳盡地呈現了許壽裳的生活點滴,從抗戰時期的成都重慶,到光復後的臺北;從個人的讀書寫作、家族成員互動,到協助政府推動教育文化工作、與長官同事間交遊往返,所記所述,皆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許壽裳日記》是一部關於抗戰期間,中國人離散流亡的紀錄,以及在中國和臺灣、日本的異文化摩擦中,一位守著「誠與愛」的知日派知識份子的軌跡。它不僅是許壽裳的個人史與家族史,同時也是同時代的社會文化史料、經濟史料、文學史料、傳記史料或氣象史料。


關於許壽裳
(1883-1948)

許壽裳

字季黻(或季茀),浙江紹興人。一八九九年,入紹興中西學堂就讀,一九○○年轉入杭州求是書院,受業於宋平子門下。一九○二年九月,以浙江官費赴日本留學,其後結識同是浙江官費留學的同鄉魯迅和陳儀,此後三人的深厚友誼至死不變。

一九○三年,主編浙江同鄉會誌《浙江潮》,鼓吹反清革命,影響中國留學生甚鉅。一九○四年三月,自弘文學院畢業,並再進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預科、史地科就讀,一九○八年畢業。一九○九年返國從事教育工作,歷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一科長、江西省教育廳長、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校長、中山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幹事兼文書處主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職。

一九三七年,抗戰軍興,許壽裳受聘為西安臨時大學史學系主任兼教務委員。一九三八年,西安臨時大學改名西北聯合大學,許壽裳兼任法商學院院長,不久,因受到教育部長陳立夫干涉,憤而辭去院長之職,專任史學系教授。一九三九年,西北聯合大學改組為西北大學,許壽裳辭職,任教於中山大學師範學院教授。一九四○年春天,應私立華西協合大學(成都)之邀,擔任庚款講座教授。一九四一年夏天赴重慶,擔任國民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會簡任祕書。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許壽裳擔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專門委員,旋應時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的好友陳儀之邀,前往臺灣擔任臺灣省編譯館館長。二二八事件後,因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改組,陳儀離職,臺灣省編譯館撤廢,許壽裳轉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隔年二月十八日於臺灣大學教員宿舍遇害。


導讀

關於許壽裳日記

魯迅精神之接納和戰後臺灣文化重建有不可分的關係,它擴及至從大陸購入《魯迅全集》和出版魯迅作品的注解書。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三日的《國聲報》(高雄)載:「再版《魯迅全集》最近運到一批」的新聞裏,報導了為紀念魯迅逝世十週年再版的《魯迅全集》全二十卷,最近寄達臺灣省,同文並表示,《魯迅全集》或將成為臺灣重要的學術指針。事實顯示,中文版的《魯迅全集》最遲至一九四七年初即已進到臺灣,更進一步,於一九四七年、八月,以不懂中國語的臺灣人為對象,先後出版了以下幾種附註解、日語對譯的魯迅作品:

楊逵譯:《阿Q正傳》(47.1,東華書局)
王禹農譯:《狂人日記》(47.1,標準國語通信學會)
藍明谷譯:《故鄉》(47.8,現代文學研究會)
王禹農譯註:《孔乙己‧頭髮的故事》(48.1,東方出版社)
王禹農譯註:《藥》(48.1,東方出版社)

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原只限少數知識份子的魯迅讀者,就這樣逐漸擴散至各階層。光復後臺灣的魯迅傳播,許壽裳著實扮演了重要角色。另一方面,許壽裳想把被國民黨敵視的魯迅之戰鬥精神在臺灣發揚光大,本身就是一種伴隨著危險的工作,而他得以在光復後初期的臺灣如此帶動了魯迅思想的傳播,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的庇護不容忽視。陳儀返回大陸,許壽裳離開臺灣省編譯館,之後,許壽裳只寫了兩篇有關魯迅的文章,這是否透露著什麼?

有關許壽裳之死,前面曾述及許世瑋女士和李何林認為是出自國民黨的政治暗殺,這也說明了實因許壽裳在臺灣大大宣揚魯迅精神,卻暗地裡批判國民黨法西斯統治的關係。如此看來,《亡友魯迅印象記》可說是許壽裳的遺書吧?長年牽繫的魯迅傳終究沒能完成,但藉著談魯迅,賭命表現自己思想的這本書,竟巧合的成為兩人友情的證明。

許壽裳逝世後,李何林、李霽野相繼返回中國大陸,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臺,最後留下來的臺靜農也對魯迅三緘其口埋首學究生活。此後,臺灣展開嚴厲的魯迅批判,魯迅作品成為地下文學。臺灣再度展開魯迅研究,是解嚴後的事情。

許壽裳的日記是當初並無公開意圖的每日生活記錄的累積,然而,整體看來,卻意外地凸顯出一位知識份子在其後半生,戰前與戰後,在文化性歷史迥異的中國與臺灣,遭遇非常時期,並且面對無法迴避的困境挺身持續應戰的誠實姿態。

日記翔實記錄了在戰時大後方的抗日,與國民黨內保守勢力的抗爭,波及生活的戰爭實態,以及在光復後臺灣執行文化重建政策及挫折的經過。

青年時代讓許壽裳吸收了各種知識,其中包括侵略他祖國的日本文化。他祈願日本敗北並慶賀戰勝。但是,留學時代習得的日語和日本文化,是日後促使他到臺灣的因素。讀日記,令人想像他的日本經驗,也許是複雜地使他受到傷害,而且導引他走向人生最後方向的肇因。

時至今日,透過其所著魯迅的回憶錄,許壽裳以魯迅代言人之姿,仍讓我們覺得親切;但是,讀了日記,明白執筆時的狀況後,可看出其實也是表白作者自身的另一個故事。並能從中知曉,在弘文學院和魯迅一同憂心中國國民欠缺的品德──誠與愛,也同時是許壽裳生涯所盼,希望自身體現的美德。

許壽裳在臺灣從事文化重建,以及傳播魯迅思想是表裡一致的事業。這事業一方面是許壽裳有意識地進行的工作,藉涵養此種品德,得以恢復因日本殖民統治而失去的民族性。但是,另一方面也幫助了中國當局在臺灣推展「中國文化本位主義」政策,許壽裳在戰後臺灣寫的日記,也可以看做此一文化本位主義政策實行及挫折過程的紀錄。

日記也可說是,在中國和臺灣和日本的異文化摩擦的三角形之中,一位守著「誠與愛」的知日派知識份子所走過的痕跡。

以上所述,並沒有完全觸及日記的全貌。從今天的研究來看,把它當作歷史資料、社會文化資料、經濟資料、文學資料、傳記資料或氣象資料等等,也都具有令人矚目的豐富內容,這端視讀者抱持的關心和問題而定。


日記摘錄

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年)九月

一日(星期) 陰,下午夝。 斠玄、邵潭秋來。訪世龐、秉懿不值,晤李秋平、田兆霖。訪少涵,午偕伸甫、兆倧、之霖讌少涵于枕江樓分資每人六元。五時至明湖春賀世龐、秉懿婚禮,讌畢歸。

二日(星一) 上午十時小雨,旋夝。 信覺辰。晚世龐、秉懿邀飲靜寧。

三日(星二) 午十二時小雨。 十二時廿五分警報,一時廿分解除。之霖來。蕭富國、王佐才、郭剛鍾來。黃仲良來,伸甫來。

四日(星三) 晨雨,夜雨徹宵。 下午訪仲良,借到所編《史學要籍解題》稿本兩冊。之霖夫人遣使送來糖棗一器。得何樂夫西安政治學院來信。

五日(星四) 雨日夜不止。 快信季谷偕仲良合薦雷挺生。得季谷手寄《讀書通訊》第四期兩冊。得璋姪信,知尚存餘款九元九角九分。

六日(星五) 霖雨。 得仰秋信。邵潭秋來。雷挺生來。瑮兒偕華僑鄭祥和來見謂擬進華大生物系。范德明來。得倝青八月卅一日信,得琠八月廿七航信未貼航空條,亦不標明航空。

七日(星六) 薄夝,夜又小雨。 信季谷, 復倝青。訪方叔軒。信景唐,為 青請假。訪劉世傳。至國貨公司購食物。夜復琠兒次晨寄發:

「廿七日來信昨收到八月五日母親和你一信亦早到,近時來信經港時,皆被檢再封。我十五日由中國銀行劃款百五十元已到否?日日盼望著家信,昨才收到你這一封,且慰且念!慰者是你已經「痛哭悔過」,念者是你不在我身旁,不能面說。

來信中有兩個最要的問題:(一)西來問題。此事我在今年一、二月間是何等熱望,一切都安排妥當了,而你不來,大出我意料之外,機會錯過,無法彌補了。我也實在不願再提了。今日何日?不但道涂多梗,路費和時間加倍,伴送又無人(羅、李先生接眷事已作罷)昆明又幾乎無熟人(澂江熟人早星散了)可以招呼,你總該明白現在能不能西來!我雖仍希望著你來,但一時絕對做不到,只好再看機會!(二)轉院問題,求我指示。我苦於遠隔,不能面商,但想來其勢不能不轉。轉入原系亦好,不過總要你自己決定,自己努力策勵。外國文必須多讀多寫,你可熟讀、精讀若干篇,又可常寫英文信給兆恆姊丈,請其改正寄回,得益必多,瑮哥也在如此做,兆恆不以為煩。

來信中還有兩件事也非常重要的。(一)你說母親對于你這次的大過不發一言。可憐你的母親!足見其內心痛苦,眼淚只往自己肚裏流,比當面責罵你還要傷心,我非常掛念!她缺少遠見,由于讀書無多,又憚于遠行,是其所短。但其克勤克儉,安貧樂道,做事不苟,令我非常感激!你受此棖觸感到恐慌,就該牢記在心,加倍自責自勵,終身勿怠!(二)你報告自己學業上失敗的經過,由於不能用心,不能自制,這足見擇友不良,無可掩飾的。本來擇友(不論誰)是一件最難的事,得一個益友,足以勵品勵學,受益無窮,反之得一個損友,則容易墮落,不能自拔,受害亦無窮。所以交游不可不慎!你現正在求學吃緊時期,須訪求品學上的良友。孔子所謂「毋友不如己者」勿要以品學不如我者做朋友也。舉個目前的例子罷,兆恆便是大姊求學時代的良友。兆恆家境不裕,其父親只是一個中學教職員,兆恆在浙大工學院,成績特別優良,所以能得公費留學。他對大姊只是以品學相親愛、相勉勵,大姊在中大之所以連得獎學金,兆恆在歐的鼓勵,與有力焉。兆恆留學歸國後,又待兩年,才結婚,這是何等尊重大姊的學業!現在你正相反,交什麼朋友,弄得功課不能用心,不能自制,以致科目不完,攷試又不及格(一科扣攷是何故?信中未見說明。),這固然要怪你自己,但是對方之非良友,只是誘惑,談不到學問上的切磋,已經是顯然明白的事實。我對這種惡少,痛恨極了。你既說悔悟,自然必已與之決絕,不留餘地!否則便是自欺欺人,將來後悔無及!我不忍說了!

總之一句話,人在自為。那些先天不足,或殘廢之人,尚且能名一藝以自活,又那些環境不佳,清寒極苦之人,往往能自振,出人頭地(電學上的愛迪生便是一好例。)上之則為偉人,下之則流為無賴,全在人之自為而已。你官骸完具,又有受大學教育的幸運,豈可自己暴棄!什麼環境惡劣,母親不幫助,都是不能自反之言。「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現在你的天職是一心求學,求學的要訣在實在恆。實是認真,腳踏實地;恆是持久,有始有終。認真就是精力專注。精力專注,自然能深造自得,味到學問的樂趣,所謂「先難後獲」是也。又認真于始,而中涂一怠,斷斷不可。諺曰「霤水穿石」,貴有恆也。學問的重要,我前信已經詳說,你倘沒有大學畢業的資格,社會上必難立足!

你的國文程度實在太差,即如此次信中「我沒有別的話可說,只有以後努力,以換取已失的恥辱」,這是你「痛哭悔過」的要句,然而詞不達意,反而變成恥辱的意思了。應該改曰「只有以後努力用功,以雪去已往的恥辱,爭取上進,以期上慰雙親,無愧自己。」你對于去取二個相反的字義尚且用錯,又「已失的恥辱」作何解?足見粗心!又信面既不貼航空條,又不標航空字樣,也是疏忽!公衡舅信說,滬寓房東有要求,究竟如何?此信送母親一閱,專盼望你的自新


藍海之後,企業如何從內、外部、產業間掌握成長的空白地帶?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20

每家企業,都有開創全新市場賽局的機會!

  Threadless雇用網民當設計師,創造產品保證售罄的奇蹟;蘋果不賣設計、科技,賣的是定價巧計。除了機緣巧合、甚至天分外,他們究竟是如何超越自己與競爭對手?

   Innosight董事長Mark Johnson認為,打造突破性市場規則,來自掌握企業的「市場白地」──公司核心事業以外的未知領域。但甲之白地,可能是乙之勢力範圍。要打造對手無法模仿的市場新規則,就要整合四項元素:顯著的顧客價值主張(CVP)、致勝的利潤公式、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並要投入對既有產品那樣,同樣多的創意能量,市場白地行動才能成功。

「探索」與「經營」市場白地,是本書兩大重點。作者認為,市場中有三個相當值得探索的機會:

    * 轉型現有市場,掌握市場內部白地
    * 建立全新市場,掌握市場外部白地
    * 抓住產業變動的機會,進入市場間的白地

  經營市場白地的四個核心則是:
    * 辨識出顧客真正尚未滿足的重要工作
    * 激盪出財務實務,設計一個全新利潤公式
    * 辨識並創意地整合關鍵資源與流程,創造競爭優勢
    * 善用灘頭堡市場測試和修正新模式

  全書提供56則案例、37個圖表的創新研究分析,協助企業自我訓練,了解構思市場規則的訣竅與打造全新賽局的方法。案例包括Apple、亞馬遜、Zara、IKEA、道康寧、西南航空、塔塔汽車等,業種涵蓋從電玩、服飾、租賃等日常商品與服務,到醫療、國防、鋼鐵、軟體商等。是企業超越成長極限、開創白地先機不可或缺的策略腳本。


作者簡介

馬克.強生 Mark Johnson

  強生與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共同創辦創新洞察管理顧問公司(Innosight)。該公司是一間策略性創新顧問和投資公司,於美國麻州、新加坡和印度設有辦公室,為全球一千大企業,以及包括醫療保健、航太/國防、企業資訊科技(IT)、能源、汽車、和消費性包裝品等眾多產業的新興公司,以及新加坡政府提供諮詢服務。

  在創辦Innosight之前,強生在博思艾倫諮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擔任顧問,並曾在第一場波灣戰爭中,擔任美國海軍受核電訓練的水面作戰軍官。

  強生專長在協助企業轉型、創造新成長和商業模式創新。強生與克里斯汀生、孔翰寧(Henning Kagermann)共同撰寫的〈商業模式再創新〉(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更獲得《哈佛商業評論》麥肯錫獎(年度最佳文章)的肯定。並在《史隆管理評論》(Sloan Management Review)、《廣告時代》(Advertising Age)和《國防》(National Defense)雜誌發表文章。

  強生擁有哈佛商學院企管碩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土木工程及工程力學碩士學位,以及美國海軍學院(U.S. Naval Academy)航太工程績優學士學位。目前擔任美國海軍協會(U.S. Naval Institute)董事會成員。

譯者簡介

林麗冠

  台大中文系學士,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譯有《雪球:巴菲特傳》、《誰說人是理性的》、《漫步華爾街》(以上合譯)、《稱職主管16堂課》、《專案,就是要這樣管理》、《決策制定》、《廢墟中站起的巨人》、《我的神祕河流》、《在地的幸福經濟》等書。


名人推薦

這是本相當精彩的策略腳本。讓我們知道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打造出與核心事業同樣耀眼的創新事業。」──高斯基(Alex Gorsky),嬌生醫療設備和診斷部門全球董事長

  「創新者會採取嚴謹的創意流程,他們自己可能說不上來,而有時乍現的靈光出現在沐浴的時候,但其實它來自於嚴謹的流程。要掌握市場白地是有難度的,必須以全新的方式看待市場和顧客。」──雷富禮(A. G. Lafley),寶鹼董事長

  「大部分經理人認為成長的關鍵是發展新技術和產品,但事實通常並非如此。要超越成長的極限,企業必須在破壞式的新商業模式中植入這些創新,強生用這本書,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證明給我們看。」──克里斯汀生(Clay Christensen),哈佛商學院講座教授,《創新的兩難》作者

  「創造新產品或服務並不足夠──你的組織必須隨時準備擬定和實行新的商業模式,以充分運用其中許多模式。強生已經做到那點,並提出真正實用的流程──讓人不再害怕冒險進入未知的領域,以及開拓充滿機會的新領域。」──小馬里奧特(J. W. Marriott, Jr.),萬豪國際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

  「現今經濟的變動速度,已經大幅提高了改變賽局轉型的重要性。對於想要了解企業如何管理經常性變革,同時辨識和運用新構想以保持領先地位的企業領導者來說,《白地策略》是一本重要指導手冊。」──馮國經,香港利豐集團主席

  「一家新興公司可以躋身《財星》五百大企業名單嗎?現在,商業模式創新是最明確的途徑,而《白地策略》是貴公司做到那一點的必讀聖經。」──庫克(Scott Cook),財捷公司(Intuit)創辦人兼董事長

  「公司若能為產業引進市場新規則,將占有無上的機會優勢。《白地策略》提出的重要工具,是企業發展客戶價值、以及讓機會成真的關鍵。」──海斯汀斯(Reed Hastings),Netflix創辦人兼執行長



嘴裡的豆腐噴出、酸辣湯灑了滿桌,七八九年級生一致噴飯推薦《大頭尼:我注定要做大事》


活動區時間:2010-11-29~2010-12-20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2010博客來考試書展!考試不辛苦 前途未卜才辛苦:四面8方創造人生「∞」無限大


活動區時間:2010-11-22~2010-12-31


創智新多益考用書展,全面79折 ─ 多益單字、片語、聽力、口說、閱讀、寫作全方位突破!


活動區時間:2010-11-22~2010-12-20

3 階段攻克多益核心文法!

Step 1 認識核心文法概念:單元的一開始就是介紹動詞的使用和句型 等,並輔以所學過的相關英文文法與句型概念。
Step 2 詳讀題型範例與解說:此部分介紹各類文法題型,在每個題型 範例的地方都會標明該題型所測試的文法重點,並且針對此文法題型詳加解 說,考生必須詳讀考試的題型範例。
Step 3 進行實戰演練:實際做解題練習,檢驗學習成效。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10年屏息等待,哈利和佛地魔究竟 誰能倖存於世?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專門店


活動區時間:2010-11-22~2010-12-15

10年屏息等待,哈利和佛地魔究竟 誰能倖存於世?

電影原聲帶 /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

「視覺效果明快結合聲頻鋪陳的高感敏銳度,捕捉流暢緊湊的情節」

【關於電影】
自2001年《神秘的魔法石》開演至今,邁入第9個年頭的「哈利波特」,已陸續問市《消失的密室》、《阿茲卡班的逃犯》、《火盃的考驗》、《鳳凰會的密令》、《混血王子的背叛》等6個集數,晉升史上最賣座系列電影之首,即將以《死神的聖物》作為最後完結篇,因片長關係分上下兩集播出。交付執導《鳳凰會的密令》、《混血王子的背叛》大獲好評的創下高票房的David Yates掌鏡。劇情敘述:哈利、妙麗與榮恩三人將齊心殲滅「佛地魔」的分靈體,在沒有鄧不利多的保護下,他們不但要學會相互幫助,更要注意來自黑暗的力量從中破壞。一個神祕古老的傳說,持有死神的聖物可以主宰死亡、打敗佛地魔;反之,則會賜予邪派終極力量。不過,就在同時,究竟要先斬除佛地魔的分靈體,還是先找到死神的聖物比較要緊,三位好友在意見上出現嚴重的分歧,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情誼也將備受考驗!

【關於原聲帶】
電影原聲帶的部份,請到初次與「哈利波特」系列合作的法國籍配樂天才亞利山卓‧戴普史雷特(Alexandre Desplat)全權負責。5歲開始學鋼琴,精通小號與長笛,受過歐洲嚴密的音樂訓練,同時也是指揮家的亞利山卓,曾陸續與倫敦交響樂團、皇家愛樂、捷克愛樂、慕尼黑交響樂團等世界知名樂團有過合作經驗。就在赴美研習作曲時,有機會進入好萊塢,參與電影配樂的幕後實習。不僅兩度獲得法國「凱撒電影獎」提名,更入圍過金球獎、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歐洲電影獎等重要大獎,一舉奠定影壇的名望。獲李安青睞,掌舵《色‧戒》的配樂,抱走台灣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喝采,近期則交出票房量紅盤《暮光之城 2:新月》之得意代表。此回挑戰《死神的聖物》上集的所有配樂,選在披頭四(The Beatles)、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綠洲(Oasis)等超級樂團最嚮往的Abbey Road Studios錄製。重新取樣混搭身擁5座奧斯卡、4座金球、21座葛萊美的巨星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原創主題曲。伴奏則是請到1904年成立至今,全世界最著名的樂團之一: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襯入磅礡的古典聲響,交織攝動人心的音符,加入Alexandre最擅長以視覺效果明快結合聲頻鋪陳的高感敏銳度,捕捉流暢緊湊的情節,同時展現恢弘氣勢與獨特的黯黑魔力!詭譎深沉、對決鬥法、死亡逼近、飛來遁去、友誼交流等橋段,都有深刻的著墨,同時讚歎這位配樂大師的深度與廣度兼併之真本事!

身為哈迷,絕對不能錯過的精美收藏品!

電影書搶先看
讓你沉浸在哈利波特與電影的雙重魔法世界裡。從導演、美術設計、演員花絮開始,讓你知道羅琳的小說怎麼化為壯觀的系列電影,包含場景的設計與打造,魔法與特效是怎麼去發想與完成,甚至包涵了未發表的攝影和美術作品,與演員在演出此片時,從未披露的訊息。精美且豐富的排版與印刷,讓擁有書迷與影迷雙重身份的你,從麻瓜正式進入這魔法世界。



《餡餅的秘密》11歲女神探佛拉維亞回來了!這次她要解開《木偶的秘密》


活動區時間:2010-11-22~2011-01-31

Alan Bradley筆下11歲名偵探弗拉維亞回來了!

弗拉維亞的偵探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她瘋狂科學家的身分同樣迷人。——《紐約時報》
既有趣又極聰明的故事。不管是不是推理迷,每個讀者都會深深迷戀弗拉維亞這個角色。——《獨立書商協會》
本書是布拉德利繼精靈古怪的少女偵探弗拉維亞‧德盧斯系列《餡餅的秘密》之後第二本。行文風格中並不像以前的那些推理作品給人一種壓抑的氛圍,而是在故事發展進程不斷出現破案的樂趣,同時有不少飽含童趣的小插曲。

在上一本《餡餅的秘密》中,弗拉維亞嶄露頭角,不僅上演了一幕現代版“緹縈救父”,更是掀開了英國郵政史上不為人知的秘史。而這一本中,弗拉維亞繼續發揮精靈古怪的特點,輾轉騰挪于各個若有若無的線索之間,但最終她能否再次揭露死亡幕後的黑手,我們拭目以待。
弗拉維亞不斷遭受姐姐肆無忌憚的惡意攻擊。酷愛毒物的她要真正檢驗一下砒霜的作用,對象當然是那兩個惡毒的姐姐。但就在這時,萊西教區發生了一件離奇的事。
當紅的波森木偶馬戲團的主人一向對自己的木偶操控嫻熟,但在萊西郊區表演時卻意外觸電身亡。是意外?是自殺?還是謀殺?究竟是誰操縱著這場死亡游戲?
別擔心,別緊張,甚至應該放輕鬆,因為我們有小女孩明偵探弗拉維亞在,好消息是,這些問題吸引了弗拉維亞去一探究竟,足以讓弗拉維亞把她的毒物試驗以及給大姐下毒的計劃置之腦後,去查明真相。


70歲的新人(?)推理小說家Alan Bradley

亞倫.布萊德雷
  亞倫.布萊德雷大學念的是電機工程,多年來在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任職,也在大學裡教過劇本寫作、電視製作等課程。十四年前,他提早退休,開始認真創作,寫了很多給小孩子看的故事,散見於加拿大的童書期刊。
  他寫了一本頗有自傳色彩的勵志書《鞋盒聖經》(The Shoebox Bible),被書評家拿來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相提並論。此外也和同好成立了「薩斯卡屯事件簿」(The Casebook of Saskatoon),這是個福爾摩斯迷專門討論、研究和創作相關作品的組織。他結識了威廉.沙真博士(Dr. William A.S. Sarjeant),兩人合著了《貝克街的福爾摩斯小姐》(Ms. Holmes of Baker Street),他們在書中舉證歷歷,認為推理文學第一名偵探不是男兒身,卻是如假包換的女人!

  這位住在加拿大、年過七旬的老先生一直是個推理小說迷,心中一直想寫推理小說,也確實有個構思了很多年的主意。這時他聽說英國犯罪作家協會的「匕首獎」裡面有一項「新人匕首」(Debut Dagger)開放未出版、甚至未完成的作品投稿。於是寄出三千字的《餡餅的祕密》稿子,外加兩本「續集」的故事大綱,各只有一行文,結果輕鬆擊敗所有的參賽者,拿下新人匕首大獎。

  讀了一輩子推理小說的老頑童布萊德雷,總算一償夙願,自己也成了推理作家,他預計要寫至少六本芙拉維亞的故事。,一本比一本稀奇古怪。目前在美國書才剛出版,已經賣出了二十九國版權,而且幾乎都是由最頂尖的大出版社一口氣簽下三本。在第二本《木偶的祕密》(The Weed That Strings the Hangman’s Bag: A Flavia de Luce Mystery)出版,第三本精裝版也預定在明年2月出版,接下來老先生還有什麼新把戲,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更多作者的稀奇古怪的寫作計畫,可以參觀他的官



紐約設計群師親自傳授,台灣教育學不到的設計養成術!《年輕人,我教你怎麼做平面設計》


活動區時間:2010-11-22~2010-12-31

夢想到紐約留學?夢想進入世界級設計名校就讀?先省下你的兩百萬學費!現在不用到紐約,就能透過《年輕人,我教你怎麼做平面設計》,拜讀紐約視覺設計名師與國際平面設計師的頂尖想法。

■ 亞馬遜五顆星最高評價!紐約設計師們口碑推薦。

■ 本書編著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是當代最重要的平面設計理論家!在搜尋引擎輸入他的姓名,會有超過二十四萬筆關於設計的評論與文章。就算不是平面設計背景的人,也一定讀過他的文章,看過他的名字!

所謂的平面設計包括什麼領域?成為平面設計師該具備什麼技能和條件?學習平面設計設計該自學?還是該進入研究所就學?如果你對平面設計充滿熱情,卻有滿腹疑問,如果你夢想成為一位平面設計師,或是你正準備踏入平面設計這一行,這本書將提供你全方位的平面設計養成術,告訴你那些學校不會教你的事!

本書將紐約設計師與在紐約SCHOOL of VISAUL ART的指導教授們所寫的散文、訪談錄、與課程教學大綱集結成的71篇文章。本書能協助平面設計教師與學生,更快速的跟上世界頂尖城市間快速變遷的平面設計領域。同時幫助世界各國的平面設計師們,在埋頭工作之餘,能像重回學校接受設計教育一樣,再度重新省視自己的工作內容,並抓到國際性的靈感思維。

此外,本書更在理論與實踐中找到完美的平衡,幫助平面設計師與學生們掌握傳統媒體的領域、學習新的媒體的必要性,並且在變化多端的世界裡保持靈活性。討論範圍廣泛的議題,包括電腦科技和網絡的影響力,不斷增長的優勢與普及的數位媒體工具,以及平面設計師經營自己品牌和營銷角色。


全球設計學校

《學設計.名校100》

世界6大城:米蘭、巴黎、倫敦、紐約、柏林、東京 + 全球30個城市
= 出國學設計、生活找體驗!

1. 囊括建築、室內、工業、服裝、平面五大設計領域,在美學經濟的時代贏在終點線前! 世界6大城+ 全球30個城市,包括設計軸心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與新銳國家,設計力量正在掘起,進入主流,與國際同步!

2. 世界知名100所設計學校,上什麼課?學生是誰?作品怎麼樣?AA評圖像打仗;Parsons與Esmod,英美與法國服裝設計的流派之爭,進入設計學校的世界版圖,100所挑出適合自己的地方!

3. 10位台灣設計界達人校友分享,國外終於學到的設計事;專訪多位品牌總監,誰是他們要找的人?業界秘辛,到底要找左腦比右腦大,還是右腦比左腦大的人?

4. 全球30大城市的生活體會,找出靈感來源的地方。


本書目錄

第一章 設計怎麼學?設計學什麼?

01 尚未成熟的設計專業教育—凱薩琳麥考伊(Katherine McCoy)
02 再度提升的設計教育—梅莉迪斯戴維斯(Meredith Davis)
03 人文科學對設計的重要性—法蘭克貝斯曼(Frank Baseman)
04 將平面設計教育視為人文科學:大學設計教育與現實社會—剛納史旺生(Gunnar Swanson)
05 通識教育與平面設計:六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剛納史旺生(Gunnar Swanson)
06 擔憂設計與出版的未來嗎?—肯.嘉蘭(Ken Garland)
07 亡羊補牢:教學模式的轉換—萊斯力.貝克(Leslie Becker)
08 1960年代信條的遺產—肯尼斯.海伯特(Kenneth Hiebert)
09 平面設計的家庭價值觀—保羅.尼尼(Paul J. Nini)
10 何謂專業教育的「專業」?—梅勒迪斯.戴維斯(Meredith Davis)
11 對於平面設計教育的思考:放空,然後擁有—沃倫.勒萊(Warren Lehrer)
12 設計與搖滾主義—尼克.柯里(Nick Currie)
13 從造型到文化脈絡:不一樣的設計史—帕薩.普拉卡(Prasad Boradkar)
14 設計史所學何事?—理查.荷里斯(Richard Hollis)
15 批判性設計史課程—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16 評圖,也要評論—南西.邁耶(Nancy Mayer)
17 理論要重新做,實務要重新想—安德魯.布羅維特(Andrew Blauvelt)
18 談理論與教學實習—喬安娜.杜拉克(Johanna Drucker)
19 寫作現在式:報導、評論、評論式報導—瑞克.波伊諾(Rick Poynor)
20 在沙漠裡繞圈圈:設計教育進步的假象—威廉.朗豪斯(William Longhauser)
21 這個國家需要一個為期五年的設計課程—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22 獨特的學習機會—奧馬.佛丕納利(Omar Vulpinari)
23 設計教育的「是」與真實世界的「非」—蘇珊.阿格雷.基彭哈恩(Susan Agre-Kippenhan)與 麥克.基彭哈恩(Mike Kippehhan)
24 反彈評論:設計教學中的即興演出—羅伊.畢倫斯(Roy R. Behrens)
25 建立設計與個人背景的聯結—史考特.桑托羅(Scott Santoro)
26 自學成為設計教師—瑪莉安.班傑斯(Marian Bantjes)
27 混合教學:從設計從業人員到設計教授—凱瑟琳.喬.艾許諾(Catherine Jo Ishino)
28 很多事情是會變的—克里斯.普爾門(Chris Pullman)
29 最後一場幻燈片秀—艾莉絲.湯蘿(Alice Twemlow)
30 互動效果設計—麥斯.布魯因斯馬(Max Bruinsma)
31 動態知識—揚.庫巴謝維奇(Jan Kubasiewicz)
32 電腦不會講話,但字體知道如何說話—麥可.沃辛頓(Michael Worthington)
33 寫給數位媒體的未來大—衛.沃麥克(David Womack)
34 最基本的開端:設計師的寫作教育—沃倫.勒萊(Warren Lehrer)
35 學習設計是偷竊嗎?—羅伯特.阿普爾頓(Robert Appleton)
36 平面設計創作權—麥可.洛克(Michael Rock)
37 平面設計師的部落格教育—阿曼.維特(Armin Vit)
38 設計師就是製作人—艾琳.路佩登(Ellen Lupton)
39 歷史態度:美國平面設計教育研究的主觀之旅—艾倫.馬祖爾.湯姆森(Ellen Mazur Thomson)
40 推翻它—維吉尼亞.史密斯(Virginia Smith)
41 如何教學、如何學習、教學內容—漢克.理查森(Hank Richardson)
42 平面設計課程:視覺化設計過程與技巧—米哈里.契克森(Mihaly Csikszentmihalyi)與 托馬斯.布里格斯(Thomas Briggs)
43 視覺素養:大學課程—理查.王爾德(Richard Wilde)與 茱蒂絲.王爾德(Judith Wilde)
44 一圖道千言—布萊恩.路西德(Brian Lucid)
45 眼見為憑—伊莉莎白.瑞斯尼克(Elizabeth Resnick)
46 一個設計人的冒險旅行—史蒂芬.史凱格(Stephen Skaggs)
47 保持自私—茂德.拉文(Maud Lavin)
48 懷疑會帶來好評—馬克.金斯里(Mark Kingsley)
49 從合作案中學習經驗:視覺溝通個案研究— 海瑟.寇可朗(Heather Corcoran)
50 拼貼的教育—湯馬士.魏戴爾(Thomas Wedell)與 南西.史扣羅斯(Nancy Skolos)
51 學生如何從錯誤的訊息中學習—柯林.貝瑞〈Colin Berry〉
52 設計教育上的文化議題—艾倫.麥克馬宏(Ellen McMahon)與凱倫.懷特(Karen White)
53 在美國的圖像設計教育裡尋找黑色美學— 席爾維雅.哈里斯(Sylvia Haris)
54 為了人性:以經驗法則的質疑來探索多元文化—奧得利.貝尼特〈Audrey Bennett〉
55 訊息極大化:在多文化的年代裡,為你的目標群眾量身訂作設計—凱瑟琳.麥考伊〈Katherine McCoy〉
56 是誰在害怕品牌這個大野狼?—馬蒂.紐邁爾(Marty Neumeier)

第二章 設計怎麼教?設計教什麼?

01 平面設計師的聰明生存十五堂課—艾琳路佩登(Ellen Lupton) 與 阿勃特米勒(J. Abbott Miller)
02 超建築文本:標記文字編排和超文本景觀—凱蒂沙倫(Katie Salen)
03 視覺素養—理查王爾德(Richard Wilde)與 茱蒂斯王爾德(Judith Wilde)
04 讓設計師學習寫作—寶拉柯倫(Paula J. Curran)
05 走出書本而且上街去:溝通和行動主義—莎琳歐馬拉(Sharyn O’Mara)
06 綠色平面設計專題—麗莎方登(Lisa Fontaine)
07 時間、空間、律動及聲音設計入門—傑伊查普曼(Jay Chapman)


內文試閱

尚未成熟的專業教育

設計該自學?還是該進入研究所就學?有「大創意」的設計大師,多是自學而成獲得傑出原創性與創作力的展現?或者是在平面設計教育中,獲得解決設計問題的能力呢?

要討論平面設計教育,必須涵蓋專業實作以及理論研究兩方面。教育、實作與理論這三項要素不僅相互關聯,也能運用在任何專業領域中。

但是,平面設計是一項專業嗎?20世紀開始,這個專業還不存在,就算到了今天,人們對於這項專業究竟應該如何命名也還有頗多爭論。我們是平面設計師(graphic designer)?是平面藝術家(graphic artist)、商業設計師(commercial designer)、視覺溝通者(visual communicator)、傳播設計師(communication designer)還是單純的排版員(layout men or pasteup artist)呢?以上這些還只是英語裡的幾種可能說法,不過在各種語言中都存在著類似的問題:缺乏統一的命名。對於平面設計人來說,不僅難以界定自己的工作角色定義,全世界也並非已廣泛接受平面設計是一門專業的事實。以美國移民局以及勞工局為例,儘管她們早已經認定建築及工業設計屬於專業領域,卻仍然不完全將平面設計當作一項專業工作。

廣告與工業革命

平面設計可以說是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經濟市場下,對於溝通需求的立即回應。這表示平面設計此項專業的出現,是為了在逐漸成長的消費社會中銷售大量生產的商品。這也引導出一個不幸的假設:視覺傳播成為廣告的一部分,美國許多學校因此把這個專業定義在廣告設計或商業藝術下。不過,不管是不是資本主義社會,都有遠比商業設計更廣泛的傳播需求,例如馬克斯主義或社會主義就不會這樣定義,因為市場導向的商業活動在這兩種社會體系中並不存在,所以溝通的需求相對來說就少得多了,平面設計反到更與政治及文化結合,成為官方宣傳或抵制的手段。在過去30年中,許多自由市場國家逐漸體認到,在廣告需求之外仍有其他設計需求,這使得平面設計除了廣告之外,逐漸分出「純」平面設計這一派別。

在模仿中教育

由於市場需求量大增,平面設計人通常藉由工作中的實作、不斷的嘗試與錯誤當中吸收平面藝術的相關專業知識(主要是技巧面)。在20世紀的前50年內,新一代的平面設計人通常藉由直覺或常識,去解決他們遇到的視覺溝通問題。這時期雖然已經有專業藝術學校了,不過教學重點放在純美術上,對於應用美術的興趣可謂少得可憐。唯有受過工作上的專業訓練,平面設計人才能獲得以往學校教育沒有教的、真正相關的專業知識。

我們在平面設計教科書上讀到的當代第一批平面設計大師,除了擁有格外傑出的設計創意,也幾乎都是自學而成的遠見者。它們當時的試圖解決設計問題的方法,也正是這些人在原創力與創作力上的展現。事實上,對依賴個人的天賦,即便對於現代的平面設計人而言,依舊被認為是非常獨特的價值。這些年來,在專業的設計教育機構所舉行的平面設計學術研討會中,都還認為這種自學傳統是平面設計最重要的創意來源,也是完美表現的泉源,許多專業人士甚至認為,學校統一標準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群中無聊的同質性;換句話說,為了提升教育的水平底線,個人創意的高峰反倒被犧牲了。

對於二次大戰後(特別是在過去25年間)見證著設計教育勃發的人們而言,對「教育體制」的懷疑看似有些不合時宜。儘管學校內的設計教育大多還是落後於實務經驗,但大學部的設計基礎教育的確也為業界提供了標準的工作方法,同時也為研究所當中的設計教育,提供了更多開創的可能性。

藝術學院或是大學的設計科系,對於「設計不只是純藝術的商業應用」的理解相當遲緩,把平面設計視為一門獨立學科(涵蓋與純藝術完全不同的目的、歷史、理論、方法及過程)的接受度也不高。過去幾年間,學校在課程中減少純藝術課程,而盲目增加平面設計課程,也使得這樣的問題更雪上加霜。資深的純藝術老師教導平面設計就算了,有很多初級的平面設計課程,甚至只是由沒有太多實務經驗的大學畢業生教導。也因此,中等大學程度的平面設計課程大量在校園中出現,反而可能稀釋了專業教育的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