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一家公司能否寫下傳奇,在成立的最初18個月就決定了!回到蘋果神話的最開頭,了解 賈伯斯為什麼這麼神?


活動區時間:2010-11-05~2010-12-31

回到蘋果神話的最開頭,了解賈伯斯為什麼這麼神?

一家公司是否能寫下傳奇,在成立的最初18個月就決定了—本書作者、世界排名第二的創投大師麥可.莫瑞茲這麼認定。因此,他要帶我們回到蘋果神話的最開頭告訴你蘋果怎麼辦到的!

賈伯斯是天使與惡魔的奇異合體——他的產品像天使,卻有員工視他為惡魔。媒體喜歡追逐他的八卦趣事,不是神化他、就是醜化他,說他買了忍者飛鏢、因為過不了海關而大發雷霆,或是他炒人魷魚的功力是如何的爐火純青……傳聞軼事固然有趣,但那不是真相:

25年前,年輕的《時代雜誌》記者麥可.莫瑞茲破天荒獲准進入蘋果,採訪內部的重要人員(包括創辦人的家人)與麥金塔的研發工作。在此之前,從沒有任何記者獲准進入蘋果內部採訪,在他之後也沒有。1984年,他將採訪內容寫成《蘋果電腦的私家故事》(The Little Kingdom: The Private Story of Apple Computer),立刻造成轟動。 不過出版後,賈伯斯拒絕與莫瑞茲繼續合作,因為賈伯斯覺得莫瑞茲非但沒把他寫成了不起的創業家,還成功勸說《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放棄賈伯斯、改選電腦這個商品。

後來,莫瑞茲進入紅杉創投(Sequoia Capital),成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創投教父,他的眼光精準到名列改變全球10大商業人物的第4名、在創投業界連續多年排名第2。台灣讀者也許沒聽過紅杉創投,但一定聽過Google、Yahoo!、YouTube和跨國線上交易支付平台PayPal,紅杉創投就是慧眼獨具,在這些公司揚名立萬前就一眼相中他們的創投公司,所投資的公司共占那斯達克10%的市值,並曾連續三年名列《富比世》全球創投公司前三名。

25年後,在賈伯斯本人的同意下,作者再度經由專訪、蒐集第一手資料與修訂前作,以記者之外的創投角度,帶領我們重回蘋果王國,貼身觀察蘋果公司及其創始人如何改變世界,改變了人類工作、遊戲與溝通的方式。

作者序

回到蘋果的未來 - 麥可.莫瑞茲

25年前,我用蘋果3號電腦寫出蘋果電腦的創業歷程,稿子交給出版社後,出版商寫了好幾封信給我,說他擔心蘋果的好日子已經過去。這種憂慮很容易理解,當時麥金塔電腦造成的轟動已經消褪,IBM的個人電腦事業愈來愈強盛,康柏(Compaq)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快締造一億美元銷售額的紀錄,微軟的磁碟作業系統勢力愈來愈大……每一個人都很有理由擔心蘋果的前途。25年後,大家對iPod、iPhone、麥金塔和蘋果耳熟能詳之際,很難想像蘋果曾經一度是家平凡的科技公司,隨時有可能被競爭對手併吞或消滅。

我成年以後一直在注意蘋果,先是以記者的身分、然後又以投顧專家的身分。記者有個毛病:不會忘掉過去感興趣的事情,我也是這樣,但寫完《蘋果電腦的私家故事》幾年後,因為命運的安排,我投效紅杉創投,成為創投專家,專門投資新創科技業者,和中國、印度、以色列、美國的未上市成長公司,變得比以前更精明,更能看出傑出企業和成千上萬平凡公司之間的重大差別。

還原那些被神化的歷史

寫企業史大不易,因為企業像人一樣,都想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所以企業——尤其是大企業,都會花很多錢做廣告、宣傳公司和產品最吸引人的一面;聘請公關公司發布新聞稿、應付記者、處理難堪問題;努力巴結證券分析師、銀行家和營業員,確保證券交易所會重視公司的股票。相較之下,未上市公司有一種引人之處,他們不必擔心主管機關或股東的批評,因而創辦人和高階主管說話時,禁忌通常比大企業的主管少,也不會這麼急於守住公司的祕密。

多數公司創業的頭幾年,能爭取到些許名聲就很滿意了,刊在大型報章雜誌上的篇幅通常很短,而且多半只會含混交代新公司的諸多進步。公司的新創特性\通常會讓批評者不那麼嚴苛,等到公司委託別人來撰寫公司歷史時,早年的細節通常已被淡忘或神化。因此,在創辦人和元老們凋零或忘掉過去細節之際,寫一本跟這家公司有關的書,會有許多故事需要努力挖掘。

公司規模還小時,很容易詳細描述,一旦公司脫離車庫或小型辦公室階段,就會變得比較不透明。員工散駐國內外各地工廠和倉庫後,你只能處理一點一滴的印象。規模還只是阻礙之一,因為,想了解美國大企業的真實樣貌和本質,有點像在探查蘇俄作家高爾基(Maxim Gorki)的底細,不滿的流亡人士可能願意透露一些事,但要進一步查究就危險多了:要取得旅遊簽證很難、想四處走動也不可能不被跟蹤,而且很容易就會被驅逐出境。

有一段時間,我在蘋果享有公司對我授予設限的自由,可以參加蘋果內部的各種會議,觀察新電腦的研發進度,但我在1982年所見到的蘋果,和1977年設在車庫裡的小公司,已經大不相同。

蘋果怎麼辦到的?

蘋果是矽谷最早熟的小孩,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家新創企業,像蘋果這麼快就晉身《財富》(Fortune)500大企業,讓所有矽谷企業相形失色,而且它不斷推出創新產品的同時,一直沒有向創投業者求救。當年我考慮寫這本書時,蘋果已經是地位穩固的大企業,早年的事蹟迅速變成傳奇,個人電腦業快速成熟,但當年勉強能夠存活的小公司開始不支倒地,只有少數公司變成業界領袖,蘋果是其中之一。我想,專注觀察一家公司、而不是同時掌握很多公司,應該更能了解矽谷、新產業的誕生和新公司的一切。我好奇的是,這家公司的形象是否符合實際、公開言論是否符合私底下的行動?

在本書,我想把心思放在蘋果公開上市前的歲月,評估培養兩位創辦人的環境,了解他們的個人特質如何影響公司,亦即蘋果從零開始,到創造第一個10億美元業績所走的路。我也希望本書能夠解答一般人常問的問題——蘋果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天時地利」或許可以說明蘋果成功的部分原因,但同一時間,另外幾十位、甚至幾百位創立微電腦公司的人卻失敗了,為什麼?

內文連載

玩家變專家,怎麼做?

賈伯斯開始跨越這種差距。
他打電話到英特爾公司的行銷部門,打聽是什麼公司幫英特爾做出這麼高明的廣告。這些廣告不是呆板的圖表或黑白的技術性圖形,也不主打新晶片的強大功能,而是利用彩色和概括性的文字,說明電子的潛在力量。這種用賭博籌碼代表利潤、賽車代表速度、刀子代表降低成本、漢堡代表晶片可以依據客戶的訂單量身訂做的廣告,使英特爾很多工程師相當不滿。

賈伯斯發現,這些廣告點子出自帕羅奧托的一家廣告公關公司,公司的名字和創辦人雷吉斯.麥金納(Regis McKenna)相同。 賈伯斯打電話去,接通負責篩選新業務的法蘭克.柏奇(Frank Burge),柏奇不想被自稱希望製作彩色宣傳小冊的年輕人騷擾,接了電話,告訴賈伯斯,說他一星期內會跟他聯絡。 賈伯斯又打了好多次電話給柏奇。柏奇說:「我桌上總是有一堆留言,賈伯斯不希望自己的留言擺在最底下,我不希望對他無禮,因此最後我說:『好吧,我會去看看。』我開車經過他們的車庫時,心想,『我的媽呀,這傢伙一定不是普通難纏,我該怎麼用最少的時間,跟這個小丑打交道,卻不顯得無禮,然後回去做比較有利可圖的事?』」

柏奇看到賈伯斯穿著牛仔服和拖鞋、披著沒洗卻很潮溼的頭髮、留著稀稀疏疏的鬍子,從廚房裡走出來時,馬上心裡一沉。 柏奇說:「我忘了不要失禮的念頭,見面的頭兩分鐘,我只想逃走,大約三分鐘後,我腦子裡浮現兩件事:第一,他很聰明;第二,他說的話當中,我了解的不到五十分之一 。」 柏奇在嘆服之餘,向公司的另一個客戶、也就是拜特商店的邰瑞爾,打聽賈伯斯這個人。邰瑞爾告訴柏奇,「他們擴張過度,需要一點整頓,賈伯斯對承擔行銷的角色不是很自在。」

幾星期後,麥金納另一位業務代表和賈伯斯見面,提出一個建議,說麥金納準備處理蘋果公司整個行銷行動,報酬是蘋果公司銷售額的一部分。他還補充說,他們雙方都該等到蘋果的第一個廣告結果出來,同時對蘋果電腦進行更深入的評估後,再做決定。 麥金納公司的一份備忘錄說明了賈伯斯的進展:「雖然他把一部分產品送到零售管道中,但到現在還不能證明零售商能夠找到顧客。」這份備忘錄斷定:「賈伯斯年輕、沒有經驗。」但是備忘錄的最後一行指出:「布西奈爾創設雅達利公司時也很年輕,現在他宣稱自己擁有一千萬美元的財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