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盜墓筆記》作者南派三叔,讓人不忍呼吸的歷史懸疑力作!《怒江之戰》


活動區時間:2011-02-17~2011-03-31

創作靈感來源於南派三叔的親身經歷:

「2009年初,我在東南亞旅遊,閒逛時,我來到緬甸的一條小街上,那裡有很多臨街住戶擺著攤子,大多數是些小工藝品還有吃食等等。說實話,那些一看就是賣給遊客的紀念品什麼的,其實對我沒有什麼吸引力,只是走走看看而已。然而,就在同行的朋友走進一家服裝店後,我無聊地在周圍打量,發現有個角落擺放著一張香案,令人奇怪的是,上面供奉的不是佛像,而是一塊中文牌位。我很好奇,走過去和老闆攀談起來。那個老闆會說中文,他告訴我,這個牌位是他的爺爺,當年遺留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隨後他講述老人的一生,我開始對這段抗戰歷史產生了濃重的興趣。回去後,那個牌位時常在我眼前出現,我怎麼也忘不了那個老人的一生,於是我找了很多資料,開始對這段塵封的歷史有了一些完全無法想像的認識。」

取材真實的二戰背景,慘痛的回憶讓人不忍呼吸。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境內正面對抗日軍,歷時三年有餘。期間中國投入兵力總計四十萬人,傷亡大約二十萬人。這些赴緬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但是,這段歷史的親歷者們,沒有得到他們應得的榮譽,甚至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被淡忘。南派三叔原本只是出於好奇,進行了大量的深入調研,到最後除了對那些遠征軍英雄們肅然起敬外,也試圖針對許多史料未載的疑問尋求答案——比如遠征軍的傷亡為什麼會如此慘重?怒江大潰敗時,他們在胡康河谷的原始叢林裡又經歷了什麼?

隱藏在戰爭機密檔案中的詭異事件,長達半世紀的謎團初露端倪。

二戰留給世人的,除了無數的屍體、支離破碎的家庭以及仇恨外,還有大量浩瀚的軍事機密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部分當年的軍事機密檔案逐漸解密,讓很多曾經疑雲籠罩的軍事事件露出端倪。同時,也有很多聰明人,在這些檔案中,察覺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現象,「哈弗維轟炸」就是其中一項。印緬戰區滇緬戰役,英國印度空軍起飛上萬架次,對在緬甸的日本軍隊進行空中壓制。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這樣的壓制任務裡,1942年前後,英國駐印空軍卻屢次針對一個沒有任何戰略價值的地方進行轟炸。這就是《怒江之戰》的背景,也是整個故事的起點。


作者自序

本如果以盜墓筆記作為我寫作風格的參照的話,怒江之戰是一本非典型的南派小說,裡面有盜墓筆記的元素,也有完全不同的東西。當然這和我的合作者乾坤的加入也有關係,同時也有我本身嘗試不同題材和寫法的努力。所以,我希望我的讀者看這本小說的時候,能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它。

寫作這本書的初衷在於讓世人了解這段已經被遺忘的歷史,怒江之戰描寫的是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這段歷史其實在臺灣和大陸都一直是諱莫如深,也許正因為這樣,這本書寫作本身就帶著很多的故事,這些故事帶給了我很多不一樣的體驗。所以,我很想把這些故事以及故事背後的故事,都流傳出去,分享給更多人知悉。

當然,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是在東南亞的商務旅行過程中,第一次接觸到了遠征軍的資料,對於現在的讀者來說,這段歷史過於沉重,如果按照傳統舊式的戰爭小說結構來寫,其實並不會吸引到更廣大的讀者群,也失去了創作此書的初衷。

於是,我便想著換一種方式,換一種我熟悉也更加利於流傳的方式。而對於現在的情況來說,
最好吸引讀者閱讀的方式,就是輕鬆好看。

好看二字,說到容易做到難,從性質上分,有兩種,一種是源於故事本身好看,只要把故事的好看如實的表達出來就可以了,另一種是故事本身不好看,但是作家把它寫的很好看,怒江之戰屬於哪種小說,很難確定,我把它的性質定位為戰爭懸疑,兩種成份各為一半。並且儘量貼近於現實。

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懸疑小說,一定是現實生活本身,而越貼近於現實的懸疑小說,寫作的難度越大,因為情節的局限性也會越大,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很多不切實際的希望,希望不要帶入到這本小說的閱讀當中去,因為這是寫實小說,一切歷史中都能找到蛛絲馬跡。

無疑這是一種新的嘗試,很難知道是好是壞,嚴苛的訴求不提,只希望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享受快感,並且借由這種快感,關注那段歷史。

另外,題材所限,很多元素進行了限制,這裡畢竟不是好萊塢,正史尚且沒有清晰,我也不想太過細說。僅在這裏感謝合著者乾坤先生,大陸及其臺灣的出版工作人員的努力,能讓這本書可以順利出版,更多的內容,請看書就知道了。
 
南派三叔
2011/1/20 杭州 大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